第68章 儒教的圣经
第68章 儒教的圣经 (第1/2页)分裂儒家,改造儒家。
马皇后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,道:
“所以你才想游说宋先生。”
“以他的学问再加上你的帮助,是有机会拿出一套新思想的。”
“到时候就可以和现在的主流儒家分庭抗礼。”
马钰遗憾的道:“是的,可惜宋先生是理学最坚定的支持者。”
“恐怕这次,我们当不成战友了。”
不但当不成战友,还十有八九会是敌人。
马皇后并不关心这个,反而问道:
“你觉得理学有问题?”
朱元璋准备在明年重启科举,答题模板就是《朱子集注》。
如果理学有问题,那这事儿可就大发了,由不得她不重视。
马钰自然也知道这一点,不过关于此事他也是从史书上看到的,所以只能假装不知道。
他为什么要赶在这个时候朝儒家开刀?
其实现在并不是动儒家最合适的时机,毕竟一统天下才是首要任务。
后续各种改造,都可以等局势稳定下来再说。
然而形势已经不容他等待下去了。
一旦朱元璋宣布,《朱子集注》为一切问题的最终解释,再想动儒家和理学就几乎不可能了。
所以即便目前不合适,他也必须要动手去做。
至少也要打消朱元璋将《朱子集注》,作为科举唯一模板的念头。
此时,面对马皇后的询问,马钰郑重的回道:
“宗教化不是嘴巴说一说就能做到的,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为支撑。”
“朱熹的很多想法,在事实上为儒家宗教化提供了思想基础。”
朱标心中一动,说道: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”
马钰心里默默点了个赞:“是的,朱熹有多推崇孔子,从这句话就能看得出来。”
“他将孔子凌驾于所有先贤之上。”
“要知道,宋朝之前儒家的圣人是黄帝、周文王、周公等一批先贤。”
“他们才是华夏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。”
“孔子的思想,就是起源于他们。”
“诸子百家的思想,也皆源于他们。”
“可是黄帝、周公等先贤,也是其他学派尊崇的先贤,并不是儒家独有的。”
“宋朝时期的儒生们,就开始打造独属于儒家的神。”
“孔子的地位就越来越高。”
“到了朱熹嘴里,一切都是源于孔子,他成了亘古唯一的圣人。”
“恐怕就算孔子复生,也会羞愧的无地自容吧。”
“前面说过,宗教需要一个或者一群至高无上的神。”
“那么朱熹在无形之中,替儒家完成了造神大业,这个神就是孔子。”
“只要理学还在大兴,只要理学中对孔子的神化不消除,我们就无法阻止儒家宗教化。”
马皇后的表情变的非常凝重,她是研究过朱熹的学问的,自然知道马钰说的都是对的。
朱子集注里,到处都充斥着对孔子的赞美。
以前她还没觉得如何,孔子确实很伟大,赞美他歌颂他不是应该的吗。
可是现在她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了。
连她都受到影响,认为孔子是最伟大的圣贤,就更别提其他人了。
朱子集注在无形中,充当了儒家圣经的角色。
自幼就熟读朱熹著作的人,都会成为孔子的信徒。
到了此时,她终于完全理解了马钰的话,儒家确实在宗教化。
她也理解了,他为何要分裂儒家,改造儒家。
不过她依然有疑惑:“心学如何?”
马钰说道:“心学自有其长处,其也向来反对神化孔子。”
“尤其是陆九渊那句:若某则不识一个字,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。”
“更可谓是振聋发聩。”
“我家长辈皆以为,仅凭此一言,陆九渊可封圣矣。”
朱熹认为应该多读书修六艺,用六艺来陶冶情操,如此才能成为君子。
陆九渊持不同意见,读书是需要成本的,普通人书都读不起,更遑论修六艺了。
难道那些不能读书,不能修六艺的普通人,就不能当君子了吗?
我们真正应该做的,是想办法让更多普通人,也有机会成为君子。
要降低成为君子的门槛。
于是才有了这句话,就算我不识一个字,也要让我堂堂正正的做个人。
这是何等的大胸怀大关怀。
即便是在前世,马钰每每读到这句话,都会感到心潮澎湃。
马皇后就更加疑惑:“既如此,为何你家长辈不利用心学反击呢?”
马钰叹道:“因为心学也有缺陷。”
“他们过于强调内心而轻物质,不适合作为治国之学。”
这个世界是物质的,社会的外在需要秩序来规范,需要礼法来包装。
过于强调内心而忽略外在的学说,显然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。
比如王阳明,他将心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然而他刚死不久,他的学问就被后人给弄的不堪入目了。
李贽这个心学大家,须发都白了,还流连于青楼。
美其名曰,吾心即宇宙,我等心学门徒就要率性而为。
不管他是不是伪君子,天下人若都和他学,那还不乱套了?
很显然,这样的学问只能作为学问,不能用来治世。
马皇后失望不已,目前唯一能和理学对抗的就是心学,既然心学不行那就只能自己开创了。
可是,开创一门能压倒理学的学问,又岂是那么容易的?
现在只能寄希望于马钰:
“你有几分把握能成功?”
马钰心下狂喜,终于说服马皇后了,只要她支持,就有说服朱元璋的机会。
就算说服不了朱元璋,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。
更何况,还有标哥呢。
朱元璋也是‘古人’,他有守旧的一面。
小农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扭转的。
马钰也从来没想过,在朱元璋时代就将一切都完成。
他现在做的,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,为后续打基础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