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6章 钱多多
第256章 钱多多 (第1/2页)半个多小时后,拖拉机开进了万安镇。
土路变成了石子路,路边多了几家商店和饭馆,门口挂着红布幌子,行人也渐渐多了。
路上的人看到这两辆载满人的拖拉机,都停下脚步,好奇地打量,有的还指着车斗里的人小声议论。
拖拉机最终停在了镇信用社门口。
李哲第一个跳下来,扯了扯压皱的衣角,径直往信用社大门走。
孙立国听到动静,也起身迎接,看到进了大厅的李哲,笑着说:“老弟,人都来齐了?”
“齐了,第一批总共28个。”李哲扭头往门口瞅,那帮人正挤在台阶上,模样各不一样——
孙强左腿有点跛,腰杆倒挺得笔直;王二麻子怀里紧紧揣着一迭手续,脸绷得紧紧的,嘴唇抿成条线;赵兵跟旁边俩种植户凑着脑袋嘀咕,右手指着信用社大门,可眉梢眼角全是兴奋;
还有几个人缩在人群后头,眼神躲躲闪闪的,一看就是头回进信用社办贷款,心里没谱。
孙立国朝着柜台里头喊:“小张!赶紧出来招呼人!”
张进学立马从柜台后钻出来,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滑到鼻尖,他腾出一只手往上推了推,冲李哲点头:“李哥。”
接着喊上另外俩业务员,从储物间拖出几张折迭桌,往大厅角落一放,桌腿“吱呀”响了声。
他抱来一摞资料表格,往桌上“啪”地一放,冲门口喊:“大伙儿别挤,按顺序排队!先登身份证,再填申请表,哪儿不懂就问,别急着瞎填!”
种植户们慢慢排起队,孙强一瘸一拐挪到最前头,王二麻子攥着手续跟在后头,赵兵还帮着维持秩序,原本乱糟糟的场面倒顺当了。
孙立国引着李哲进办公室,屋子有十几平米大,靠墙摆个旧书柜,漆掉了不少,里头塞满了金融政策文件和账本,堆得老高。
办公桌是深棕色木头的,桌面擦得亮,就放着盏掉漆的老式台灯、一个印着“劳动模范”的搪瓷杯,还有几本摊开的笔记本,页边都卷了。
孙立国拎着暖壶泡了一杯茶水,递给李哲:“老弟,先喝点茶水。对了,柳主任知道你今儿带种植户来,估摸着一会儿就到。”
李哲接过杯子,指尖碰着温热的杯壁,愣了下:“哟,这可使不得,该我去区里见柳主任,哪能让她跑过来。
这样……中午我请客,您对镇里比较熟,咱安排在哪合适?”
“别别,信用社有招待经费,哪能让你掏腰包。”孙立国摆着手,又凑近些,声音压得低:“不过老弟,我听柳主任说,今儿要带个朋友来。”
“啥朋友?”李哲眉头皱起来,心里犯嘀咕——柳主任突然带朋友来,难道贷款的事要变?
“说是家农业公司的老板,姓钱。”孙立国顿了顿,又补了句:“而且我听人说,这姓钱的背景不一般,家里有不少人在农行工作。”
李哲手指在杯沿磨来磨去,就这点信息,摸不清啥意思。他想了会儿说:“要不叫上陈镇长?”
有对方在,真出点啥情况也能圆个场。
孙立国点头:“我也是这想法。”
上午十点多,信用社门口传来汽车引擎声。
李哲和孙立国赶紧起身往外走,就见一辆蓝色拉达轿车停在门口,柳主任从副驾驶下来,穿身藏青色西装套裙,头发梳得整齐,个子高挑,脸上架副白色眼镜,看着干练。
她旁边跟着个二十五六岁的小伙子,穿身熨得平整的黑西装,个子不高,眼睛亮,嘴角一直带着笑,手插在裤兜里。
“柳主任,欢迎欢迎。”孙立国快步上前,热情的伸出双手。
李哲也跟着迎了上去。
柳主任跟两人握手,笑着对李哲说:“李老板,听说您今天要带合作的种植户办理贷款,今儿特意来看看。”
说着往旁边让了让,介绍那小伙子:“这是钱多多钱老板,他也开家农业公司,听说了您种植蔬菜大棚的事,非要跟着来见识见识。”
钱多多立马往前凑一步,双手握住李哲的手:“李老板,久仰大名!您种植蔬菜大棚的事都传到市里去了,真是年轻有为,我早想跟您学学了!”
李哲笑道:“钱老板,您客气了。”
孙立国笑着邀:“柳主任,钱老板,咱去办公室坐?”
柳主任摆摆手,眼睛往大厅里瞅,种植户们正排队办手续:“先不坐,我去大厅看看贷款办得咋样,问问种植户们的需求。”
说完就往队伍那边走,站在张进学旁边,看着他给种植户登记,还时不时停下问:“您以前办理过贷款吗?这钱打算先买啥农资啊?”
种植户事先就做好准备,按照李哲教的回答。
等柳主任在大厅转了圈,了解了一下情况,才跟着孙立国进办公室。
孙立国请众人坐下,泡了壶绿茶,有些不好意思地说:“镇里条件就这样,办公室简陋,招待不到位的地方,各位多担待。”
柳主任端起杯子,轻轻抿了口,看向李哲,语气诚恳:“李老板,我今儿来,主要想问问种植户贷款的后续保障。这么多种植户贷款盖大棚,我最担心的是他们把钱挪去干别的,没用到正地方,最后到期还不上,种植户吃亏,信用社工作也难办。”
李哲早想过这事,坐直身子说:“柳主任您放心。所有贷款的种植户都加入大营村蔬菜合作社了,合作社专门设了监督小组。
种植户每笔贷款咋用,买农资也好,买建大棚的材料也好,都得拿票据到合作社登记,我们及时跟信用社核对,保证专款专用,绝对不会挪作他用。”
这话他之前跟孙立国聊过,现在再强调,就是让柳主任彻底放心。
柳主任点点头,又问:“现在大概多少种植户报名贷款盖大棚?以后规模还会扩吗?”
李哲想了想,答道:“目前报名的超三百户了,天天还有新种植户来问,人数还在涨。”
旁边的钱多多插话了:“李老板,这么多种植户贷款盖大棚,他们懂蔬菜大棚的种植技术不?要是技术不行,这大棚蔬菜能长出来吗?会不会冻死冻伤。”
李哲看向钱多多,不慌不忙地答:“我们四季青蔬菜公司有二十多个技术员,都参与过大棚蔬菜的种植,经验足得很。
而且距离种植大棚蔬菜还有一段时间,我们还会继续培养一批技术人才。
种植户盖完大棚,技术员就上门手把手教,育苗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,每个环节都教到。真要是蔬菜出了病害,技术员立马赶过去处理,保证大棚蔬菜能好好长,有个好收成。”
钱多多眼睛一亮,又追问:“李老板,我还听说,去年冬天您那大棚蔬菜一斤卖到七八块,利润可不少啊。”
李哲笑了笑:“去年是头一年种越冬大棚蔬菜,市场上少,所以价高。今年种得多了,价肯定得降点,但就算降了,利润也比种普通蔬菜高,能让种植户多赚点。”
“那您估摸着今年大棚蔬菜能卖多少钱一斤?”钱多多追问着,眼神里带着探究,身子往前倾了倾。
李哲心里很清楚,这钱多多大概是盯上反季节蔬菜这块肥肉了,不然不会老问盈利的事。
他没直接说具体价,绕着说:“具体价现在说不准,我们公司跟京城蔬菜公司有合作,今年的收购价还得跟他们谈。不过有京城蔬菜公司这个稳定渠道在,销量肯定没问题,种植户不用愁卖不出去。”
特意提京城蔬菜公司,就是想让钱多多知道,四季青公司有靠谱的合作伙伴,不是随便能拿捏的。
几人又聊了会儿蔬菜大棚种植和市场行情,钱多多突然看向李哲,语气热乎:“李老板,听您说这么多,我对您这蔬菜大棚更感兴趣了,想去您的大棚瞅瞅,学学种植经验,不知道您方便不?”
李哲愣了下,随即笑了:“方便,咋不方便。钱老板想啥时候去,我安排。”
钱多多赶紧说:“要是您不忙,我想今儿下午就去,正好趁这机会多了解了解。”
李哲看了眼柳主任,见她含笑点头:“行,那下午我带您去。”
“谢谢您了,李老板!”
……
下午三点,万安镇大营村村北的土路上,尘土还带着春日午后的温热。
一辆蓝色拉达轿车停在李家蔬菜大棚附近,车身锃亮,在灰蒙蒙的土路上格外扎眼。
这年代的农村,拖拉机都算是稀罕物,小轿车更是见所未见。
这几日李家大棚本就热闹,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往这儿凑,轿车一停,村民们就好奇的围过来。
有人手伸到半空中想摸下车盖,又赶紧缩回去,好像那铁壳子烫手似的,小声嘀咕:“这玩意儿得值多少斤粮食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