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章北凉使者又出难题
第六十一章北凉使者又出难题 (第2/2页)金銮殿内,檀香袅袅,却驱不散那股无形的紧张。北凉使者耶律洪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,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的羊皮地图,猛地摊开在冰凉的金砖地面上。地图边缘磨损严重,显然是历经了长途跋涉,上面用朱砂和墨线勾勒出的山川河流,蜿蜒曲折,如巨龙盘踞。
“南朝君臣请看,”耶律洪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,在大殿中回荡,“此乃我北凉与南朝边境的山川河流图。我使者团带来一难题,需南朝在三日之内,算出图中山川总长度,误差不得超过三尺。否则,我北凉将收回此前承诺的三处通商口岸。”
话音刚落,殿内顿时一片哗然。群臣们纷纷凑上前,盯着那幅复杂的地图,眉头紧锁。吏部尚书李大人忍不住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使者大人,这山川河流纵横交错,蜿蜒曲折,如何能精确计算?莫说三日,便是三月也难啊!”
耶律洪基斜睨了李大人一眼,淡淡道:“李大人此言差矣。南朝人才济济,想必不乏精通算学之人。若是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到,那只能说明南朝实力不过如此,我北凉收回通商口岸,也是情理之中。”
皇帝端坐龙椅之上,面色凝重。他深知这三处通商口岸对南朝的重要性,不仅能带来巨额的税收,更能促进两国的经济交流。若是失去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目光扫过群臣,沉声道:“诸位爱卿,谁能为朕解此难题?”
就在这时,一个年轻的身影从群臣中走出,正是翰林院编修苏文瑾。他拱手道:“陛下,臣愿一试。”
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苏文瑾,有惊讶,有怀疑。苏文瑾年纪轻轻,虽在翰林院有些才名,但算学一道,向来是老学究的专长,他能行吗?
耶律洪基也打量着苏文瑾,嘴角露出一丝轻蔑:“这位小大人,可不要逞一时之勇。这可不是吟诗作对,若是算错了,可是要担大责任的。”
苏文瑾不卑不亢地回道:“使者大人放心,臣自有分寸。只需给臣三日时间,再配备几名精通测量和算学的官吏,臣定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。”
皇帝见苏文瑾信心满满,点了点头:“好,朕便给你三日时间,所需之物,尽可向工部支取。”
苏文瑾领命后,立刻带着几名官吏前往工部,领取了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算学书籍。回到翰林院,他便一头扎进了研究之中。
第一天,苏文瑾和官吏们仔细研究地图,试图找出计算山川长度的方法。他们发现,这地图虽然详细,但很多地方的比例并不统一,给计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。
“苏大人,这地图比例混乱,根本无法直接测量啊。”一名老吏愁眉苦脸地说道。
苏文瑾皱着眉头,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滑动:“比例不统一,我们可以先确定一个标准比例。你们看,这地图上有几处标志性的山峰和河流,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实际距离,反推出地图的比例。”
众人眼前一亮,纷纷按照苏文瑾的方法,开始测量已知的山峰和河流在地图上的长度,然后根据实际距离计算比例。经过一整天的忙碌,他们终于确定了一个大致的标准比例。
第二天,计算正式开始。苏文瑾将地图分成若干个区域,让官吏们各自负责一个区域的测量和计算。然而,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。山川河流的蜿蜒曲折程度远超他们的预期,很多地方需要反复测量和计算,稍有不慎就会出错。
傍晚时分,当大家将各自计算的结果汇总到苏文瑾手中时,他发现不同区域的计算结果差异很大。这让他意识到,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他连夜重新检查了大家的计算过程,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。原来,不同的人在测量蜿蜒部分时,采用的方法不同,导致误差较大。他立刻召集众人,统一了测量方法,让大家重新计算。
第三天,时间越来越紧迫。苏文瑾和官吏们几乎没有休息,争分夺秒地工作着。他们双眼布满血丝,手指因为长时间握笔而有些僵硬,但谁也没有抱怨一句。
傍晚时分,经过反复的计算和核对,苏文瑾终于得出了一个精确的数字。他带着计算结果,匆匆赶往皇宫。
金銮殿内,耶律洪基正悠闲地品着茶,见苏文瑾进来,放下茶杯,淡淡道:“苏大人,三日已到,不知结果如何?”
苏文瑾将计算结果呈上,朗声道:“使者大人,经过我等三日的努力,已算出图中山川总长度为八千七百六十二丈五尺八寸。”
耶律洪基接过计算结果,仔细看了起来。他身后的几名北凉算师也凑了过来,拿着算盘反复核对。
过了好一会儿,耶律洪基脸上的轻蔑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惊讶。他抬头看着苏文瑾,沉声道:“你确定这个结果准确无误?”
苏文瑾坚定地说道:“使者大人,我等反复计算核对,绝无差错。若是使者大人不信,可派人重新测量。”
耶律洪基沉默了片刻,缓缓道:“不必了。南朝果然有能人,这个结果,我北凉认了。”
皇帝闻言,龙颜大悦,笑道:“苏爱卿,你为我南朝立下大功,朕重重有赏。”
苏文瑾拱手道:“陛下谬赞,此乃臣分内之事。能为陛下分忧,为南朝解难,是臣的荣幸。”
耶律洪基见状,也不好再发作,只得起身告辞。
这场由北凉使者引发的风波,终于在苏文瑾的智慧和努力下平息了。南朝不仅保住了三处通商口岸,更向北凉展示了自己的实力。苏文瑾也因此一战成名,受到了皇帝的重用。
然而,谁也没有想到,这仅仅是北凉使者一系列难题的开始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耶律洪基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刁钻的问题,考验着南朝的智慧和实力。
几日后,耶律洪基在一次宴会上,突然提出要与南朝文人比试诗词。他说:“听闻南朝文风鼎盛,诗词歌赋冠绝天下。我北凉也有几位擅长诗词的文人,今日愿与南朝文人一较高下。若是南朝能胜,我北凉便送上一批珍贵的骏马;若是不能,便需向南朝索要十名顶尖画师,前往北凉传授技艺。”
皇帝知道,这又是北凉使者的一个难题。诗词比试看似简单,实则关乎国家的颜面。他立刻召集了朝中的著名文人,包括苏文瑾在内,准备迎接挑战。
比试开始,北凉文人率先发难,吟出了一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。诗中描绘了北凉的壮丽风光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,赢得了满堂喝彩。
南朝文人也不甘示弱,纷纷吟诗作对。苏文瑾更是技高一筹,他的一首七言律诗,既赞美了南朝的繁华盛世,又表达了对两国和平共处的期盼,意境深远,对仗工整,让耶律洪基也不禁点头称赞。
经过几轮较量,南朝文人最终以微弱的优势胜出。耶律洪基虽然有些不甘,但还是遵守承诺,将一批珍贵的骏马送给了南朝。
但耶律洪基并没有就此罢休。不久后,他又提出了一个关于历法的难题。他说:“我北凉新制定了一部历法,比南朝现行的历法更为精准。若是南朝能在一个月内,找出其中的三处错误,我北凉便承认南朝历法的优越性;若是不能,南朝便需采用我北凉的历法。”
历法是国家的根本之一,关系到农业生产、祭祀等诸多方面。若是采用北凉的历法,不仅会打乱南朝的秩序,更会让国家颜面扫地。皇帝立刻命钦天监的官员与苏文瑾一同研究北凉的历法。
苏文瑾和钦天监的官员们日夜钻研,对照南朝的历法,反复推算。北凉的历法确实有其精妙之处,但他们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。
一个月后,苏文瑾将找出的三处错误呈上。耶律洪基看后,不得不承认南朝的历法更为精准。他虽然再次失败,但对苏文瑾的才华却更加敬佩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北凉使者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难题,涉及到农业、水利、军事等各个方面。苏文瑾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学识,一一化解,为南朝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。
这些交锋不仅展现了南朝的实力,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。耶律洪基对南朝的态度也渐渐发生了改变,从最初的轻视和挑衅,变得尊重和敬佩。
最终,在苏文瑾的努力下,北凉与南朝签订了一份和平友好条约,两国从此互通有无,和平共处。苏文瑾也成为了两国友好的使者,被后人传颂千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