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 锦衣卫的废立与重建
第114章 锦衣卫的废立与重建 (第1/2页)他语速极快,条理却异常清晰,字字句句都敲在朱元璋最在意的地方:
“其一,分权制衡!非一人独相,乃数人共议!翰林学士数人参预机务,各抒己见,相互监督,票拟意见亦需多人斟酌!此乃天然之制衡,绝无一人专权、架空君上之可能!胡惟庸之辈,永无再生之土壤!”
“其二,位卑权重!其官不过五品,位在六部九卿之下!无开府建衙之权,无号令百官之威!犹如陛下案头之臂膀,只司谋议,不掌实权!一切生杀予夺、最终裁决,尽在陛下乾纲独断!皇权,稳如泰山!”
“其三,名实相分!有宰相参决机务之实,却无宰相统御百官之名!既不违逆太祖‘永废丞相’之煌煌祖训,又能切实为陛下分忧,为社稷纾困!实乃两全其美,变通之妙法!”
李善长一口气说完,胸膛剧烈起伏,脸上因激动而泛起不正常的潮红,眼神却死死盯住朱元璋,充满了希冀和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:
“陛下!此制一行,既可免圣躬日理万机之辛劳,保龙体康泰,垂拱而治天下;更能从制度根源上,永绝权相之祸,保我大明江山万世不移!此乃天赐陛下之良机!陛下何不……顺势而为,参详此制,于当下便行损益,立我洪武万世之章程?!”
“顺势而为……立洪武章程……”朱元璋喃喃重复着李善长最后的话语,眼中的惊涛骇浪渐渐被一种前所未有的、炽热的光芒所取代!
他猛地扭头,再次看向天幕上那“内阁”二字,又霍然转头,目光如电,扫过阶下脸色苍白、眼中带着忧虑却也有深思的太子朱标,最后,那锐利得仿佛能穿透灵魂的目光,死死钉在保持着深深作揖姿态、额头沁汗却强自镇定的李善长身上!
内阁……分权制衡……位卑权重……名实相分……关键是……标儿不用再累死了!那场靖难血祸……或许也能消弭!
一个无比清晰、充满巨大诱惑的念头,如同破晓的曙光,彻底照亮了朱元璋心中的迷雾!
他搭在龙椅扶手上的手,因激动而青筋暴起,猛地一拍扶手,发出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声音带着一种压抑不住的、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嘶哑与急切:
“李先生!你!给咱——再说一遍!”
--
然而,此时天幕旁白音沉稳响起:“永乐皇帝登基,乾坤初定,百废待兴。除擢选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,设‘内阁’以分宰相之权、协理天下机务外,更有一柄尘封多年、曾令百官闻风丧胆的利刃,被新帝重新淬火磨砺,赋予更锋锐的寒芒——那便是太祖高皇帝于洪武十五年所设,后因牵连过广、权柄过重,于蓝玉案后亲自下旨废除的……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!”
画面切换,浮现出洪武年间锦衣卫的赫赫“功绩”:
飞鱼服、绣春刀的缇骑在应天街头飞驰,马蹄声碎,如狼似虎地踹开一座座朱门高府;
阴暗潮湿的诏狱刑房里,炭火盆跳跃着幽蓝的火焰,映照着墙上斑驳可疑的暗红痕迹和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铁钩、夹棍、烙铁;
一份份墨迹淋漓、罗织着各种骇人听闻罪名的“口供”被神情肃穆的锦衣校尉飞速传递至戒备森严的宫门……
旁白带着一丝冷酷的意味:“锦衣卫,天子亲军,掌直驾侍卫、巡察缉捕、诏狱刑讯之权。洪武年间,胡惟庸案、空印案、郭桓案……乃至震动天下的蓝玉案,其罗织罪网、深挖穷追,顺藤摸瓜,株连蔓引,锦衣卫皆如臂使指,为太祖高皇帝肃清朝纲、稳固皇权之重器!然其权倾朝野,侦缉无度,亦致怨声载道,终在蓝玉案尘埃落定、隐患清除后,被太祖亲手封刀雪藏。”
画面陡然一暗,再亮起时,已是洪武二十三年!
场景是诏狱最深处,一间狭窄、散发着浓重霉味和铁锈血腥气的囚室。一个白发苍苍、身着破烂肮脏囚服的老者,被沉重的枷锁镣铐死死锁在冰冷的石墙上。
他面容枯槁如槁木,眼窝深陷如同骷髅,正是韩国公李善长!昔日位极人臣、辅佐太祖定鼎天下的宰辅风范荡然无存,只剩下垂死的绝望与无边无际的凄凉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