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2章 一征漠北:鞑靼复燃
第132章 一征漠北:鞑靼复燃 (第2/2页)然而,画面中明军轻敌冒进,队形松散。突然,四面八方的地平线上,如同鬼魅般涌现出无数鞑靼骑兵!他们利用地形,分割包围,箭如飞蝗!明军猝不及防,指挥混乱,陷入重围!
丘福力战不屈,最终被乱刀砍倒!一千多明军精锐骑兵与四位侯爷,在鞑靼骑兵的绞杀下,伏尸遍野,血流漂杵!一面残破的“丘”字帅旗,在烟尘中颓然倒下……
旁白音带着悲怆与警示:“胪朐河(今克鲁伦河)之败!丘福轻敌,孤军深入,中鞑靼诱敌之计!此役震动天下,宣告鞑靼势力在靖难之役造成的权力真空中,已然死灰复燃,重新成为大明心腹大患!迫使永乐皇帝不得不于次年(永乐八年)亲率大军,首次踏上了艰辛的漠北亲征之路!”
“砰——!!!”
奉天殿内,一声巨响!朱元璋怒不可遏,将御案上一份无关紧要的奏章狠狠扫落在地!他胸膛剧烈起伏,双目赤红,死死盯着天幕上那崩解的战略图、那丘福倒下的身影、那鞑靼骑兵嚣张的马刀!
“允炆!允炆这个蠢材!竖子!!”老皇帝的声音如同受伤的猛虎咆哮,震得殿梁嗡嗡作响,“坏我长城!坏我二十载心血!坏我大明万世之基!若不是……若不是……”
他猛地想起,那个“罪魁祸首”的孙子朱允炆,早已被自己盛怒之下送去皇觉寺剃度出家,青灯古佛了此残生,否则此刻真恨不得将其拖到殿前活活摔死!巨大的愤怒无处发泄,憋得他脸色铁青。
殿外广场上,勋贵队列前列。永昌侯蓝玉抱着膀子,冷眼看着天幕上鞑靼骑兵的猖狂,又听着殿内老皇帝那愤怒却已无真正对象的咆哮,嘴角勾起一丝极其隐蔽、充满讽刺的冷笑。
他指节因用力而发白,心中无声的呐喊如同惊雷:
“洪武二十六年!若不是你朱元璋!听信谗言,举起屠刀,将我和麾下那一万五千多追随你出生入死的兄弟斩尽杀绝!何至于让你那些乳臭未干的儿子们去守边?何至于让燕王有机会抽空北疆?何至于有丘福埋骨黄沙?“
”鞑靼?瓦剌?哼!若老子还在,早带着兄弟们踏平漠北,把他们可汗的脑袋拧下来当夜壶了!这草原上的祸根,是你自己种下的!怪得了谁?!”
殿内,魏国公徐达看着老友盛怒,又望向天幕上那片辽阔而难以驯服的草原,心中忧虑更深。
他上前一步,声音沉稳,带着历经沧桑的洞明:“陛下息怒。徐达斗胆进言。北元之祸,靖难之变固然是导火索,然……”
他顿了顿,指向天幕,“草原之事,自古难平。想那唐太宗何等雄才?生擒突厥颉利可汗,献俘长安太庙,何等煊赫?然不过数十年,突厥余部复起,吐蕃、回纥又兴,终唐一世,北患未绝。”
徐达的话,如同清凉的泉水,稍稍浇熄了朱元璋心头的暴怒之火。
朱皇帝喘着粗气,眼神中的狂暴渐退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疲惫与无奈。
他何尝不知?草原广袤,游牧为生,败则远遁,胜则复来。中原大军远征,耗费钱粮无数,却常如重拳击沙,徒劳无功。敌人若避而不战,拖也能拖垮你。
“是啊……”朱元璋长长吐出一口浊气,声音低沉下来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,“草原如沙,大漠如海……握不住,填不平啊。”
他的目光越过殿门,投向北方那无尽的天幕,仿佛看到了未来永乐皇帝朱棣,他的儿子,将要率领大军,在茫茫戈壁瀚海中艰难跋涉,与那些飘忽不定的游牧骑兵周旋搏杀的场景。
那眼神里,充满了对未知战局的忧虑,以及对那无形宿命的深深无力感。北疆的铁链已断,重铸之路,注定荆棘密布,血火交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