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7章 胖子的皇后是典范
第197章 胖子的皇后是典范 (第2/2页)“好!”
一声短促、低沉却蕴含着雷霆万钧之力的赞叹,终于从朱元璋紧抿的唇齿间迸出。这声“好”,不再是对子嗣兴旺的调侃,而是对一个深明大义、目光如炬、以社稷为重的政治家的最高褒奖!
“好!好啊!”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,如同洪钟震响,带着一种近乎酣畅淋漓的痛快,在寂静的广场上激荡,“不恋权位!不慕虚名!知进退!明大义!深谙为君为国之本!此等胸襟气魄,此等深谋远虑!”
他激动地用手指点着天幕上“张太皇太后”那几个字,斩钉截铁地下了论断:“此女!当为万世母仪之范!是我朱家之福,更是大明之幸!”
他猛地转向身旁的马皇后,语气斩钉截铁,不容置疑:“妹子!听见了吗?洪武二十八年!给高炽选世子妃!这是天定的缘分,更是关乎国运的大事!务必给咱找到这个张家女!此等贤德,此等见识,合该入我朱家门墙,为我朱家镇守这后宫乾坤!”
马皇后亦是心潮澎湃,眼中闪烁着欣慰、赞赏与无比认同的光芒。作为一位同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贤名的开国皇后,她深知张氏此举的分量与不易。
她用力点头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:“重八放心!此等贤媳,关乎国本,关乎后世子孙万代的福祉,妾身定会铭记于心,倾尽全力去寻访!只是……”
她微微蹙起秀眉,目光投向天幕,带着深深的探寻,“这究竟是哪家张氏,竟能教养出如此识大体、有魄力、有担当的女儿?这‘内阁之制’又为何物?竟能让她有如此底气,拒绝垂帘?”
朱元璋闻言,也凝神细思起来。是哪家勋贵?张玉?张麒?还是哪个不起眼的书香门第?
洪武二十八年的张家适龄贵女……他脑中飞快地检索着符合年龄、门第的名单。
同时,“内阁之制”这四个字也深深印入他的脑海。能让一位太皇太后放心将幼主完全托付给外朝大臣的制度?这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与思索。
而站在阶下的魏国公徐达,此刻心中也是感慨万千。天幕中那位张太皇太后,是他女儿徐妙云(未来的徐皇后)的儿媳!
虽然女儿早逝,未能看到这一切,但这位儿媳的贤德与决断,无疑是对女儿当年为燕王府辛苦操持的一种告慰,更是对徐家清誉的维护(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嫌疑)。
他捻着胡须,望着天幕,眼中既有对未来的欣慰,也有一丝对女儿早逝的怅惘。
至于冯胜、耿炳文、王弼等一众勋贵以及各部文武大臣们,此刻也收起了玩笑的心思,神情变得肃然。
张太皇太后的决断,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前朝后宫干政的、清晰而稳固的权力交接模式。
这“内阁”二字,虽然陌生,却隐隐指向了一个更成熟、更依赖文臣体系的未来朝堂格局。
他们互相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与思考。这天下,这朝堂,似乎正随着天幕的揭示,展现出一种他们尚未完全理解,却必须开始适应的新气象。
天幕的光芒稳定地照耀着洪武十三年的应天府,关于张太皇太后的金色字迹缓缓隐去,留下奉天殿前一片深沉的寂静。
唯有朱元璋那声“万世母仪之范”的赞誉,仿佛还在宫殿的梁柱间隐隐回荡,敲打着每一位在场君臣的心弦。
一个由他选定的孙媳妇,在遥远的未来,用她的智慧和决绝,为他最担忧的隐患画下了一道坚实的界限,这如何不让这位开国雄主心潮澎湃,抚掌称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