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 重建中枢,于谦受命!
第216章 重建中枢,于谦受命! (第1/2页)奉天殿内,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冰冷的铁块。
天幕之上,土木堡的惨烈景象虽已淡去,但那如山堆积的明军尸骸、被瓦剌人肆意践踏的精良火铳、以及象征着皇权沦丧的龙旗在蛮夷手中挥舞的画面,如同烧红的烙铁,在洪武君臣的心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耻辱印记。沉重的喘息声在殿内此起彼伏,压抑得令人窒息。
就在这死寂之中,天幕景象陡然切换!
不再是尸横遍野的荒原,而是巍峨肃杀的紫禁城金銮殿。然而,殿内的气氛却比奉天殿更加令人窒息百倍!
一名内侍,双手剧烈颤抖着,捧着一份染满暗褐色血污、沾着泥土和硝烟痕迹的紧急塘报。
那份塘报,仿佛刚从尸山血海里被刨出来,散发着浓烈的死亡气息。内侍的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哭腔,尖利而破碎:
“……报……兵部尚书邝埜大人……率亲兵断后……力战……殉国!尸身……尚未寻回……”
“噗通”一声,殿内数位老臣眼前发黑,几乎晕厥。兵部尚书战死沙场!这噩耗如同最后一记重锤,狠狠砸在早已摇摇欲坠的朝堂之上!
作为监国的朱祁钰的身体猛地晃了一下,巨大的悲愤和无力感瞬间淹没了他。他死死抓住龙椅扶手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才勉强稳住身形。
他猛地吸了一口气,那吸气声在死寂的大殿里显得格外刺耳。随即,他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,目光如同两道燃烧的火焰,骤然射向阶下肃立的一人,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绝:
“擢!兵部左侍郎于谦——”他每一个字都咬得极重,仿佛要将这个名字刻进历史的骨髓,“为兵部尚书!总揽京畿防务,整饬军备,拱卫社稷!京城存亡,系于卿身!”
“臣,于谦,领旨!”
一个清癯却挺拔如崖边劲松的身影,应声而出!没有片刻迟疑,没有半分推诿。正是于谦!他脸上没有骤然执掌帝国兵柄的狂喜或惶恐,只有一片沉凝如万年玄冰的坚毅。
他大步上前,双手稳如磐石,稳稳接过了那份沉甸甸、仿佛还带着前线将士热血与亡魂重量的血色诏书!动作干脆利落,没有丝毫拖泥带水。
当他抬起头,目光迎向新君和满朝文武时,天幕清晰地捕捉到他眼中那两道如同淬火精钢般的锐芒——国破家亡在即,此身何惜?唯以死报国!
“好!!!”
洪武十三年应天奉天殿内,一直如同困兽般焦躁的蓝玉,此刻须发戟张,重重一拳砸在身前的紫檀木案上!
杯盏“哐当”乱跳,他却浑然不顾,眼中爆发出如同猛虎出柙般的激赏凶光,死死盯着天幕中那个挺立如松的身影,对着朱元璋的方向吼道:
“上位!看见没!这才像个带兵打仗的种!婆婆妈妈哭丧顶个鸟用?就该这样!快!准!狠!把能调动的兵,全他娘的给老子调过来!堆也要把北京城堆满!”
他激动得唾沫横飞,仿佛此刻在殿上发号施令的是他自己。于谦的果断,瞬间点燃了他骨子里属于武将的血性!
朱元璋紧锁的眉头下,那双鹰隼般的眸子精光闪烁,死死锁定在于谦身上,缓缓点了点头。
徐达和冯胜这两位开国老帅,虽未出声,但紧锁的眉头下,目光同样凝重而专注,微微颔首。值此大厦将倾、万马齐喑之际,无论出身文武,敢于站出来,用肩膀扛起这即将崩塌的帝国穹顶,这份胆魄,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!
天幕画面随之急速流转。
于谦的身影不再局限于肃穆的朝堂。他换上了一身半旧的青灰色戎服,风尘仆仆,步履如风地穿梭于巨大的京师布防沙盘与堆积如山的军情塘报之间。
他手指如剑,在沙盘上代表着京师九门的模型和城外险要处飞速点划,声音透过天幕传来,斩钉截铁,带着金戈交鸣般的铁血杀伐之气,清晰地回荡在洪武君臣耳畔:
“八百里加急!传令河南都司:所辖备操军,即刻拔营,抛弃一切辎重,只携三日口粮,星夜兼程,驰援京师!延误者,斩!”
“命山东都指挥使:除登、莱、青三府紧要海口留驻水师警戒倭寇,其余所有备倭军步骑,即刻整装,取道陆路,火速北上!沿途州府,全力供给粮草,不得有误!”
“急令江北及北京周边诸府所有运粮军、漕丁,停止漕运!着甲持械,以营为单位,由各卫所军官统带,限三日之内,尽数汇集京师各门待命!敢有借故推诿、延误者,军法从事!”
“六百里加急直送南京兵部!着令精选南京沿海备倭军精锐两万,由参将以上得力将领统帅,乘水师快船,昼夜兼程,溯江而上,直抵通州!违期者,提头来见!”
一道道命令,如同战场上的催魂鼓点,又似一道道无形的铁索,瞬间勒紧了整个帝国早已麻痹的神经!整个大明北方,甚至远及南京的战争潜力,在这个刚刚披上戎装的文官尚书手中,被以一种近乎疯狂、不计代价的效率强行唤醒、驱动!
洪武君臣仿佛能听到那被点燃的烽燧狼烟,听到那被砸开的武库大门,听到那无数双草鞋、马蹄踏碎关山、撕裂夜幕的轰鸣巨响!一股庞大的、带着绝望与决绝气息的洪流,正向着那座摇摇欲坠的帝都——北京,汹涌汇聚!
于谦站在沙盘前,背脊挺得笔直,身影在天幕的光影中,宛如一柄即将出鞘、欲饮敌血的绝世神兵!
天幕的时间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快,压抑的空气并未因兵马的调动而变得轻松,反而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,勒得人喘不过气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