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 关于助学基金的二三事
第186章 关于助学基金的二三事 (第2/2页)“呵……”王诩冷哼了一声,却没有任由自己的小心眼继续发作下去。
理了理情绪,王诩认真询问道:“说说你们对如何办好这个助学基金的想法吧。”
孙无尘和柳桂梅又对视了一眼。
这一次,孙无尘做起了代表,开口回道:
“王总,我们认为,想要办好这个助学基金,就得首先明确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办学困难有哪些。
第一点毫无疑问是经济落后,当地人供不起家里的子女读书,所以存在辍学或者隐性辍学也就是在校但无心读书的情况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难又不难,不难又难。
部分地区,全额资助学杂费,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另外一部分地区,即便全额资助学杂费,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。
或许还要考虑帮助学生家庭开辟一个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,让这些严重贫困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减少一个‘劳动力’的损失!
第二点是硬件设施严重落后且不足。
包括但不限于校舍危旧、基本教学设备匮乏、生活设施欠缺。
这个问题是最好解决的,投钱建校买设备就行。
第三点是交通不便与信息闭塞。
以西南为例,有很多村子在大山里,山路崎岖。
学生们上学路途远,耗时长,安全隐患大。
针对这个问题,必须和当地政府紧密配合,建桥、修路、设立公共交通路线等等。
情况复杂,需要下很大的力气、投很多的钱,才有一定的可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第四点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,师资力量极度薄弱。
偏远地区的学校,教师数量短缺、结构失衡、素质有待提高。
出现这些情况,原因很多。
归根到底还是两条,待遇低、条件苦。
以至于缺乏职业发展空间和归属感,留不住人。”
说到这里,孙无尘端起玻璃杯喝水润喉。
柳桂梅接过了话头,继续说道:
“王总,我们讨论过,助学基金想要办好,需同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向下手。
硬件就是修缮、新建校舍、解决交通困难问题。
包括但不限于补充基本教学设备,改善生活设施,并进行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,建桥修路设立公交车。
只要有钱,基本不是问题。
软件就是支持乡村教师发展与稳定。
投钱可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,解决乡村教师在经济上的困难。
这一点很关键。
但更重要的是,补充师资、组织乡村教师培训、招募城市里的优秀教师支教或交流,来提高教育水平。
与此同时,还要提升乡村教师的荣誉感与归属感,让乡村教师能够踏实地在偏远地区安稳地待下去,而不是想方设法逃离。
这一点,不是提升经济收入和做思想工作就能成的,还得在职业发展空间上下功夫。”
王诩听出了两人想表达的重点——
想要切实助学,要从学校、学生、学生家庭、教师四个方面同时着手。
只要舍得花钱,前三个方面都好解决,无非就是建学校、免学杂费、包食宿、开辟学生家庭收入来源这些常规的助学操作。
关键在于,要让乡村教师们沉得住气,待得下去。
两人就差明言,王总,您不能只在农村建学校,也得在城市里建学校了!
如此,乡村教师的上升通道打开,还会缺职业发展空间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