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0章 淞沪来的民族企业家
第200章 淞沪来的民族企业家 (第2/2页)他觉得父亲对南华的投资实在太值了。
“刘兄,来南华发展的淞沪商人多吗?”
荣鸿元看着淞沪商会这华丽的装修,想必留在南华发展的淞沪商人,一定有着不错的实力。
“确实有不少。”
刘念智为荣鸿元详细介绍了留在南华发展的淞沪商人的情况。
唐星海,这个和荣家不相上下的棉纺织业巨头,在淞沪地区解放前,便将工厂的部分设备与资金转移到港岛,后迁移至南华,建立了大统纺织厂。
丁永福,这位淞沪印染厂、绸缎庄的老板,在1949年2月变卖全部资产,包括法租界的洋房、印染厂等,之后便前往港岛,后移民南华。
1951年丁永福他用2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,在长安城(河内)最繁华的地段开了一间名叫永福楼的餐馆。
之后便迅速扩张,从中原、东番和港岛招揽了大量名厨,现在已经有17家分店了,是南华餐饮界的知名企业。
周宗良,这位淞沪的染料大王,1948年将德孚洋行的资产转移至香港,后移居南华,现在从事染料贸易。
…………
据不完全统计,1949—1951年,从港岛、淞沪地区迁往南华的商人带来的财富,占当时南华社会总财富的1/4以上。
刘念智还知道一些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提及的秘闻,听说复兴军在占领安南后,便开始了疯狂的移民,硬是从八桂移民了700多万华人。
庞大的移民人口彻底压垮了复兴军的财政,而这批来到南华的淞沪商人,就成了复兴军上上下下所有人的目标。
这个时候,包玉刚站了出来,和现在南华的总统李崇文进行了会谈。
没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,但是在一天后,包玉刚就捐出了他的一半身家,三天后,以包玉刚为首的一批淞沪商人也纷纷捐出一部分身家。
刘念智觉得,如果不是鹰酱的援助及时送到,以及李崇文讲信用,能压制手底下的官兵,说不定包玉刚他们早就被吞得一干二净了。
荣鸿元听到这里,就放心了,有这么多熟人在,在南华发展难度应该不会很大。
“我打算在长安城和海防港分别建一座面粉厂和一座纺织厂。”
“刘兄,你有什么建议吗?”
荣氏家族是近代中原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,主营面粉、棉纱,号称包揽华人的衣食。
荣鸿元准备从熟悉的产业入手,稳扎稳打。
“鸿元,纺织厂可以考虑,面粉厂就算了。”
“而且,长安和海防不适合你这样的新人。”
“南方比较适合你,不管是在琅琊(西贡)还是雒阳(金边),都有很大的机会。”刘念智说道。
“刘兄是担心原材料的问题吗?”
“这点你可以放心,我已经了解清楚了,南华已经将谅山郡同登县作为和中原的贸易口岸了。”
“荣家在中原还是有些影响力的,出口一些原材料,为中原赚取一些外汇,还是可以做到的。”
中原以坠机事件为突破口,打开了贸易通道,同登—友谊关正式成为双方的贸易口岸,主要负责双方的贸易和处理侨民的问题。
目前南华和中原还可以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进行原材料贸易。中原主要向南华出口中药材、茶叶、棉花、铁矿石等,而南华主要出口橡胶、化肥、农药、钢材等。
但是,刘念智觉得这个贸易口岸的情况是极不稳定的,鹰酱已经在同登县设立了办事处,还打算建立一座大型广播电台。
只要双方关系一紧张,这个贸易口岸就会随时关闭,这也是南华和中原为什么只进行简单以物易物贸易的原因。
“不是,原材料解决了,还有其他问题。”
刘念智解释说道,即便荣鸿元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也不行,南华的面粉太便宜了,根本没有多少利润。
南华现在的面粉已经彻底被鹰酱的粮食垄断了,他们把价格压得非常低,政府对面粉的进口也采取拉低关税。
“还有,在北方发展,恐怕没有港岛那么自由。”
“在北方,南华政府对于工人的情况可以说是非常关心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