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章《教学反思》(三)
第40章《教学反思》(三) (第1/2页)武修文强迫自己专注地听着、看着、记录着。他试图从中寻找对自己教学有启发的“异构”之处。林方琼的课堂节奏把控非常稳健,几乎不会出现学生跟不上的情况;她的多媒体运用很简洁,只在关键处展示直观图形;她的提问虽然不够深入,但覆盖面广,能照顾到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,确保基础扎实……这些都是优点。
但是,看着学生们在按部就班的引导下,顺畅却缺乏真正思维碰撞的过程,武修文心底却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焦躁。这种慢节奏,真的适合六一班那群思维活跃,甚至有些“吃不饱”的尖子生吗?他追求的思维深度和探究精神,在林方琼的课堂上几乎看不到影子。如果为了追求“稳”和“基础”,就放弃了对学生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,这……真的是他想要的吗?
举报信上“教学能力低下”“花哨手段”的指控,像魔音一样在他耳边回响。他握着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。难道……真的是他错了?是他太过激进,脱离了学生实际?是他追求的“高效”和“深度”,在别人眼里只是“花架子”?
巨大的自我怀疑,混合着对即将到来的教育局谈话的恐惧,像藤蔓一样缠绕上来,几乎要将他拖入深渊。他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直跳,眼前林方琼清晰板书的字迹似乎开始模糊、晃动。他用力闭了闭眼,再睁开,强迫自己将视线聚焦在笔记本上,记录下观察到的要点:【节奏极稳,重基础落实,演示直观,提问覆盖面广,照顾中下学生】他在后面打了个问号,又重重地写下:【思维深度?探究性?尖子生需求】
一节课四十分钟,对武修文来说,漫长得像一个世纪。当终于听到下课铃声时,他几乎是立刻合上了笔记本,逃也似的离开了教室。走廊里清新的空气沁入肺腑,却丝毫无法缓解他心头的沉重和迷茫。林方琼的课,非但没有给他带来豁然开朗的启发,反而加深了他的困惑和自我怀疑。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,他坚守的教学理念,是否真的不堪一击?
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六年级办公室。推开门,发现黄诗娴正坐在他的位子上,面前摊开的是他关于错题分析的笔记本。她的表情异常专注,眉头微蹙,手指在那些高频错误类型和他写下的反思疑问上缓缓划过。阳光照在她认真的侧脸上,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扇形的阴影。她似乎完全沉浸其中,连他进来都没立刻察觉。
看着这一幕,武修文纷乱如麻的心绪,奇异地被按下了暂停键。那股在听课过程中不断滋生的焦躁和自我怀疑,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抚平了一点点。至少……还有一个人,在认真地对待他的“反思”,而不是只盯着那场即将到来的风暴。
他走到桌边,轻轻拉开椅子坐下。轻微的声响惊动了黄诗娴,她猛地抬起头,看到是他,眼中瞬间迸发出光彩,那光彩里混杂着担忧、关切和一丝找到方向的兴奋。
“你回来了?”她声音很轻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,目光飞快地扫过他依旧难看的脸色,“林老师的课……怎么样?”
武修文扯了扯嘴角,露出一抹极其苦涩的笑,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将听课笔记本推到她面前,上面是他潦草记录的观察要点和那个巨大的问号。
黄诗娴立刻低头去看。她的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字迹,眉头越蹙越紧。看完,她抬起头,眼神异常坚定,甚至带着一丝急切地反驳:“稳是稳,基础也抓得牢!但这节奏……太慢了!武修文,你不能因为那些恶意的举报就否定自己!”她指着武修文自己笔记本上关于“错题银行”的分析,“你看你分析出来的问题!计算粗心:是学生专注力持久度的问题,不是你的节奏问题!概念混淆:你上次讲平行四边形面积,用割补法动态演示,比林老师单纯看静态模型直观多了!审题失误:这更需要思维训练,不是放慢节奏就能解决的!”
她的语速很快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锐气,像一把锋利的刀,试图劈开笼罩在武修文心头的迷雾:“你追求的高效和深度,没有错!六一班的学生,很多是能跟上的!跟不上的是少数,我们可以单独辅导!但不能为了迁就少数,就降低了对整体的要求!更不能因为有人泼脏水,就怀疑自己走的路不对!你的‘错题银行’能精准发现问题,这就是最大的价值!林老师的课……是另一种风格,适合她的班情,但不一定适合我们!”
她一口气说完,因为激动,胸口微微起伏,脸颊也染上了一层薄红。她看着武修文,眼神灼灼,像两簇不肯熄灭的小火苗,固执地想要点燃他眼中沉寂的光。
武修文怔怔地看着她。她的话语,像一阵疾风,吹散了他心头积压的部分阴霾。那份对他教学理念毫无保留的肯定和辩护,那份在巨大压力下依旧清晰地分析判断,像一股暖流,悄然注入他冰冷绝望的心田。自我怀疑的藤蔓,似乎被这坚定的力量扯断了几根。是啊,他不能因为外界的狂风暴雨,就彻底否定了自己的船和航向!他需要的是加固船舷,调整风帆,而不是弃船!
他疲惫的眼中,终于有了一丝微弱却真实的亮光。他深吸一口气,声音依旧沙哑,却多了几分沉凝的力量:“……你说得对。”他重新翻开自己的笔记本,目光落在那些高频错误类型和反思疑问上,手指点着“计算粗心”那一项,“课堂节奏或许不是主因,但……学生的专注力确实需要持续训练。我可能……过于追求思维量,忽略了基础计算的‘肌肉记忆’巩固?”
他的思路开始重新聚焦,回到了教学本身这个他能掌控的领域:“还有审题失误……你刚才提到‘圈关键词’专项练习?这个想法很好!系统化的读题训练,确实有必要。”他又指向“概念混淆”,“实例对比……也许可以设计得更具冲突性?比如,故意展示一个容易混淆的错误解法,让学生来‘找茬’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