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味清欢
至味清欢 (第1/2页)《至味清欢》
噬味魔是在一个黄昏彻底消亡的。
没有爆炸,没有悲鸣,它们就像被阳光照射的露珠,悄无声息地消散在空气中。唯一证明它们存在过的,是随之而来的“味觉回响”——全球范围内,所有人同时尝到了被噬味魔吞噬过的味道记忆。
在长安,一个老乞丐尝到了六十年前母亲熬的腊八粥;在扬州,刺史夫人尝到了童年偷吃的灶糖;甚至远在波斯的商人,也尝到了从未去过的江南莼菜羹的清鲜。
这场持续了整整三日的全球性味觉共鸣,后来被史学家称为“最后的晚霞”——黑暗时代结束前最绚烂的馈赠。
当回响平息后,世界陷入了奇异的寂静。
西市最大的“饕餮楼”前,曾经排队购买极端辣度的食客们茫然站着,手中的辣酱突然变得刺鼻难闻。东街的“苦味坊”里,老主顾抿了一口招牌苦咖啡,突然皱眉:“这...这简直像药!”
最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皇宫。玄宗皇帝正在用膳,咬了一口最爱的炙骆驼峰,突然流泪:“朕...朕尝出肉的本味了!”这道曾经需要三十三种香料压味的菜肴,恢复了食材最初的鲜美。
但并非所有人都欣喜。长期被极端味道奴役的味蕾,突然失去强烈刺激,产生了严重的戒断反应。
“淡出鸟来!”一个老兵摔了碗,“这粥一点味道都没有!”“给我加料!加最重的料!”贵妇在宴会上歇斯底里。甚至有人试图自行配制极端调味料,导致食物中毒。
“他们需要味觉康复。”阿蛮在紧急会议上说,“就像久病卧床的人需要复健一样。”
于是,一套精密的味觉康复体系被建立起来:
鼎味学堂派出“味觉医师”,带着精心配制的“味阶食谱”走访千家万户。从最基础的米汤开始,逐步唤醒麻木的味蕾;官府发放“标准调味包”,精准控制油盐酱醋的比例,防止百姓过度调味;甚至戏剧院都排演了新戏《味之本》,通过沉浸式表演让人们重新理解食物原味之美。
更大的挑战在食品产业。随着噬味魔消亡,那些依赖化学调味和味觉操控的食品厂纷纷倒闭。市场出现巨大真空,但幸存的小农和传统作坊一时无法满足需求。
“重建需要时间。”四郎看着荒芜的农田叹息。多年味瘟导致许多传统作物绝种,老农人改行,甚至有些烹饪技艺彻底失传。
意想不到的转机来自“味觉回响”。那些被释放的味道记忆,让许多人回忆起真正的好味道该是什么样。城市白领开始租地种菜,主妇们组团学习古法酿造,甚至出现了“味道猎人”——专门深入偏远地区寻找失传食材的冒险家。
朝廷颁布了划时代的《味德公约》:禁止使用任何味觉操控技术;限定调味品添加标准;设立“味足指数”作为食品质量核心指标;甚至将“享受真味”写入百姓基本权利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