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八章 可曾想过再许良人?
第三十八章 可曾想过再许良人? (第2/2页)鲁智深又喝了一盏酒,道:“东京樊楼、白矾楼那些去处,洒家也是熟客!他们那药膳?哼,多是噱头,放几片黄芪枸杞就算,哪像娘子这般,把药性融进了骨汤里!”
他抹了把油光光的嘴,模样颇为滑稽,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。
潘金莲也垂下眼眸,唇角弯起一个极浅的弧度,如同冰湖初融。微风拂过,她袖口沾染的几星陈皮碎屑被轻轻吹散,化作满桌若有若无的甘香酸韵,融入这药谷的春日气息里。
药膳开胃,西门庆与武松各自添了两次饭,吃了两大碗新碾的粳米饭。鲁智深则彻底甩开腮帮子,风卷残云,足足吃下四大海碗米饭,最后捧起砂锅,将锅底最后一点浓稠的汤汁也“滋溜”一声吸了个干净,这才满足地打了个响亮的饱嗝。
吃罢,鲁智深用宽大的僧袖胡乱一抹油嘴,动作粗豪。他环眼扫过这清幽药谷,目光最后落在正在默默收拾碗碟的潘金莲身上。
这女子容颜虽被刻意素淡的衣着和沉静的气质掩盖,但眉目间的清丽与通身那股子沉静又倔强的气韵,却比满谷繁花更引人注目。
鲁智深心直口快,想到便问,大咧咧地说道:“潘娘子,你这等样貌,这等手艺,当真世间罕有!难道就甘心一辈子蜗居在这深山药谷之内,与草木为伴?可曾想过……”
他顿了顿,话冲口而出,“可曾想过再许良人,托付终生?”
这话,只有鲁智深这样心直口快的人能说,武松和西门庆,心里即使有这样的意思,又怎么能说出口?
正午的阳光正好,鲁智深这句“可曾想过再许良人?”如同滚油滴入冷水,瞬间炸开一片死寂!
武松和西门庆的目光,如同四道无形的绳索,倏地绞紧在潘金莲身上。
潘金莲正用火钳夹起一块烧得通红的木炭,准备添入当归羊肉汤下的小火炉中。
那“再许良人”四字入耳,她夹炭的手猛地一抖!赤红的炭块“滋啦”一声爆响,几点火星飞溅出来,烫在她白皙的手背上,瞬间留下几点焦红的印记。
她却恍若未觉,只是维持着那个僵硬的姿势,任由炭火在钳尖灼烧空气,袅袅青烟扭曲升腾。
她没有抬头,只是问西门庆和武松道:“二位叔叔怎么看?”
空气凝固得如同铁块,炉中炭火噼啪作响,越发衬得这沉默惊心动魄。
西门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粗陶茶盏冰凉的边缘,心中莫名一刺。
他打破沉默,声音刻意放得平淡,却字字清晰:“嫂嫂年纪尚轻,韶华正好。何苦自囚于虚名枷锁,画地为牢?若他日寻得良善之人,琴瑟和鸣,武植哥在天有灵,想必亦会欣慰,断不会怪你。”
他试图从逝者角度开解。
武松沉默的时间更长,良久,他才缓缓开口,声音低沉而沙哑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恳切:“嫂嫂,‘三纲五常’是圣人道理,却也困死了多少活人!大哥生前……待你如何,小弟看在眼里。他最是疼你,若泉下有知,岂会愿你孤灯只影,孤苦伶仃度过余生?”
他提及兄长,语气中那份深沉的痛惜几乎要溢出来。
何为“三纲五常”?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!五常者,仁义礼智信!
在大宋这片土地上,寡妇再嫁虽非明令禁止,然世风所向,旌表贞节烈妇的牌坊矗立在城乡各处,无声地宣告着:女子能为亡夫守节,才是大义所在,才是体面尊荣!
潘金莲的俏脸,在众人目光的炙烤下,瞬间褪尽了血色,苍白如纸。
随即,一股汹涌的血气又猛地涌上,双颊乃至耳根都涨得通红。这红白交替只在瞬息之间,却仿佛经历了一场无声的风暴。她依旧垂着眼,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浓重的阴影。
鲁智深看得心头火起,再次拍案,声震屋瓦:“屁话!通通都是屁话!什么‘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’?洒家在五台山当和尚时就听那些老酸儒放这狗屁!人活着,痛快活,敞亮活,才是正经!守着块冷冰冰的牌位,能当饭吃还是能暖被窝?”
他怒目圆睁,如同忿怒金刚。
就在这时,一直沉默的潘金莲,忽地抬起了头。
她脸上那抹不正常的潮红已褪去,只剩下一种近乎透明的惨白。她一言不发,只是缓缓地、极其郑重地从素色衣袖中,抽出一物。
一柄木簪,尖尖的木簪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