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83驿路星火,民心相通
383驿路星火,民心相通 (第2/2页)开苑之日,人潮如织。长安百姓扶老携幼,士子文人挥毫题咏,商贾匠人流连忘返。他们在那幅巨大的《丝路行旅图》前,指点着吐蕃的雪山,惊叹其巍峨;在波斯琉璃器与诗歌抄本前,感受其华美与深邃;在暹罗舞姬曼妙的“娜迦舞”中,领略异域的神秘与虔诚;甚至在草原的毡帐模型前,讨论其构造的智慧。
一位老儒生抚须感叹:“往日只知西域胡商,今日方知,彼邦亦有锦绣文章,赤子心怀。”一个孩童指着画上赛马的吐蕃青年,对母亲说:“娘,他们骑马的样子,和二叔好像!”
语言的障碍,习俗的差异,在那些生动的图画、悠扬的乐声、绚丽的舞姿、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器物面前,似乎悄然消融。一种基于对彼此生活与创造的理解与欣赏,在无声地滋长。
扎西的画作前,总是聚集着最多的人。他本人也被邀请驻留艺苑,为观者讲解画中故事。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旅人,成了长安城中小有名气的“吐蕃画师”。甚至有书院邀请他去讲授吐蕃绘画技法,他与几位大乾画师相交莫逆,开始尝试将吐蕃的浓烈色彩与中原的写意笔墨相结合。
风澈与风染霜亦常微服至艺苑。看着各族百姓在此处好奇张望、友善交流,看着孩子们围着异国艺人学习简单的舞步,看着士子们为了一卷外国经典争论又释然,他们相视而笑。
“皇兄,看来这‘万方艺苑’,竟成了另一部无形的‘通则’。”风染霜轻声道,“一部书写在民心之上的通则。”
风澈颔首:“通则规范利益,艺苑沟通情感。利益与情感,如车之两轮,鸟之双翼,缺一不可。昔日桑蚕为媒,连接的是物;今日艺苑为桥,连接的是心。”
丝路合作总署的卷宗里,关于“万方艺苑”的记录,不再是冰冷的条款与数据,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故事:某位波斯学者在此找到了失传古籍的线索,某支草原商队因艺苑展演而获得了与大乾乐坊合作的机会,几位不同国度的年轻人在此结为挚友,相约共游丝路……
慕容冷越站在艺苑的高处,望着下方熙攘、和谐的人群,心中充盈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他知道,这条横贯东西的道路,因有了规则的骨骼,更因有了民心相通的气血,已然超越了商贸的范畴,化为了一个真正休戚与共、文明互鉴的“命运共同体”。
长乐宫的桑树,依旧年年吐绿。其荫庇之下,不仅是往来不绝的商队与使节,更是日益深厚的理解与友谊。驿路星火,已呈燎原之势,照亮的不再仅是前行的道路,更是彼此的心灵。这民心相通的华章,正以其最柔软又最坚韧的笔触,在历史的卷轴上,悄然书写着永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