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 听说靠渔盐吃饭?去海边看看有多坑
第5章 听说靠渔盐吃饭?去海边看看有多坑 (第1/2页)开元二十五年,秋八月十六,巳时。
韩澈从津门街回来时,赵氏正坐在院子里缝补韩澈那件打了好几块补丁的粗布褐衣,婉儿则在旁边帮着理线。看到韩澈进门,赵氏连忙放下针线:“怎么样?街上的粟米和盐价贵不贵?有没有找到便宜的?”
韩澈摇摇头,把怀里的三枚铜钱放回赵氏手中:“娘,粟米五十文一斗,盐更贵,官盐八十文一斤,私盐六十文,咱们这点钱啥也买不了。我听街上的人说,咱们这靠海的人家,大多靠渔盐吃饭,我想去海边看看,说不定能找到赚钱的法子。”
赵氏愣了一下,脸上露出担忧:“去海边?不行啊澈儿,前儿周老栓还说海边不太平,盐田塌了好几处,还有渔船翻了,太危险了!”
“娘,我就去看看,不靠近海边,也不坐船,没事的。”韩澈安抚道,“要是能弄明白晒盐和捕鱼是怎么回事,说不定咱们也能靠这个赚钱,总不能一直等着坐吃山空。”
婉儿也拉着赵氏的衣角:“娘,让哥去吧,哥会小心的,我在家等哥回来。”
赵氏看着韩澈坚定的眼神,又看了看婉儿期待的样子,犹豫了半天,终于点了点头:“那你一定要小心,别往深地方去,早点回来。”她从屋里拿了个粗布袋子,装了半个粗粮饼:“把这个带上,饿了垫垫肚子。”
韩澈接过布袋子,心里一暖:“娘,我知道了,很快就回来。”
出了村,往东边走约莫两刻钟,就能看到海边的景象。越靠近海边,咸腥的海风就越浓,脚下的土路也渐渐变成了沙土路,踩上去软软的,偶尔还能看到被海浪冲上来的小贝壳。
走了约莫半个时辰,韩澈终于看到了海边的盐田——那根本算不上“田”,就是在海边低洼处挖的一个个土坑,坑边用泥土简单垒了一下,有的坑还积着海水,有的坑里只剩下一层灰白色的粗盐粒,坑边散落着几根用来刮盐的木铲,看起来简陋得不能再简陋。
“这就是盐田?”韩澈心里嘀咕,跟他在现代纪录片里看到的盐田完全不一样。现代的盐田有规整的堤坝,有防渗层,还有专门的引水道,而这里的盐田,就是随便挖的土坑,一遇到下雨天,雨水混进坑里,盐就全毁了,难怪周老栓说晒盐靠天。
他走到一个离海边稍远的盐田边,蹲下身,用手指沾了点坑里残留的盐粒。盐粒又粗又硬,还混着沙子和泥土,放在嘴里尝了尝,又苦又涩,跟他在津门街看到的私盐差不多。他心里叹了口气,就这质量的盐,还卖六十文一斤,可见靠晒盐吃饭有多难——不仅产量低,质量差,还得看老天爷脸色。
“小伙子,你是哪个村的?来这儿干啥?”一个苍老的声音从背后传来。
韩澈转过身,看到一个穿着粗布短打、皮肤黝黑粗糙的老汉,手里拿着一把木铲,肩上扛着一个破旧的竹筐,看起来六十多岁,脸上的皱纹像海浪冲刷过的沙滩,刻满了岁月的痕迹。
“老伯您好,我是渤海乡的韩澈,想来看看晒盐是咋回事。”韩澈连忙起身行礼,态度恭敬。他猜这老汉应该是常年在海边晒盐的渔民,正好能从他嘴里打听点情况。
老汉上下打量了韩澈一番,看到他穿着干净(相对而言)的褐衣,不像是常年干重活的,疑惑地问:“你一个后生,看晒盐干啥?你家也想晒盐?”
“我就是好奇,听说靠渔盐能赚钱,想来看看。”韩澈没说实话,怕老汉起疑心,“老伯,您晒盐多少年了?这晒盐容易吗?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