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韩澈:现代晒盐法,能不能搬来用?
第7章 韩澈:现代晒盐法,能不能搬来用? (第1/2页)开元二十五年,秋八月十六,未时。
海边的咸风裹着沙粒,还沾在韩澈的衣摆上没散尽。他刚回到家,就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,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粗粮饼,却没心思咬——满脑子都是海边那些简陋的土坑盐田,还有张二瘫在沙滩上的模样,以及盐商尖酸的嘴脸。
“哥,你咋不吃啊?是不是海边不好玩?”婉儿凑过来,仰着小脸看他,手里还拿着个刚编好的草蚂蚱。
韩澈回过神,摸了摸妹妹的头,把饼递过去:“哥不饿,你吃。海边不是玩的地方,是干活的,就是太苦了。”
赵氏端着一碗糙米粥出来,放在石桌上,叹了口气:“苦也没办法,咱们靠海,除了渔盐,也没啥别的营生。你今天去海边,没出啥危险吧?”
“没,就是看张二哥差点翻船,还有盐商压价,连‘盐引钱’都要收,太黑了。”韩澈接过粥碗,却没喝,盯着碗里浑浊的米粒,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——现代的晒盐法,能不能搬到这里来用?
他在现代刷纪录片时,看过海盐的制作过程:先挖好规整的盐田,分成蒸发池和结晶池,用塑料膜或者水泥做防渗层,防止海水渗漏;然后把海水引入蒸发池,经过几次蒸发浓缩,再导入结晶池,等太阳晒出盐粒,最后收集起来提纯。这样不仅产量高,盐的质量也好,还不用完全靠天吃饭。
可转念一想,唐代哪有塑料膜和水泥?连平整的石板都少见,怎么搞防渗?他皱起眉,手指在石桌上无意识地划着,心里盘算着:没有现代材料,能不能用别的替代?比如把黏土夯实,再混合草木灰,说不定能起到防渗的作用?还有盐田的分级,不用搞太大,先弄几个小的,试试浓缩效果,总比现在的土坑强。
“澈儿,你在想啥呢?魂都快飞了。”赵氏见他盯着桌面发呆,忍不住问。
韩澈猛地回过神,眼睛亮了:“娘!我想到个法子,说不定能改良晒盐,让盐晒得又快又好,还能多晒出不少!”
赵氏愣了一下,随即摆了摆手:“你这孩子,别瞎折腾了。晒盐的法子祖辈传下来就是这样,哪是说改就能改的?万一折腾坏了,反而白费功夫。”
“就是啊哥,周爷爷说晒盐全看天,改了也没用吧?”婉儿也小声说。
韩澈知道她们担心什么,毕竟在这个时代,祖上传下来的法子就是“规矩”,没人敢轻易改动。可他见过现代技术的威力,知道只要方法对,肯定能行。他拉过赵氏和婉儿,蹲在地上,用木炭在泥地上画起来:“娘,婉儿你看,咱们别用原来的土坑,咱们挖三个池子,一个大的,两个小的。大的叫蒸发池,先把海水引进去晒,晒到水少一半,再放到第一个小池里接着晒,等水更浓了,再放到第二个小池里,最后晒出盐来。这样海水浓缩了,晒盐就快,还能省水。”
他又指着池子的边缘:“还有,池子底和边,咱们用黏土掺上草木灰,反复夯实,这样海水就不容易渗下去,不用天天挑水补了。”
赵氏凑过来看地上的画,虽然看不懂“蒸发池”“浓缩”这些词,但大概明白是分几个池子晒盐,还能防渗水。她犹豫着说:“这样能行吗?黏土掺草木灰,真能不渗水?”
“我觉得能行!”韩澈语气肯定,心里却也有点没底——毕竟没试过,只能根据现代知识推断,“娘,咱们先找个小地方试试,就用咱家后院那片空地,挖三个小池子,用不了多少力气。要是成了,以后晒盐就不用看天脸色,还能晒出好盐,卖个好价钱,再也不用受盐商的气了!”
婉儿眼睛也亮了:“哥,要是成了,咱们是不是就能天天吃白面馒头了?”
韩澈笑着点头:“对!不仅能吃白面馒头,还能给你做花衣服!”
赵氏看着儿子眼里的光,又想起家里快见底的粟米,心里的犹豫渐渐散了。她知道韩澈自从来了这个家,比以前懂事多了,也有主意,说不定真能成。她叹了口气:“行,娘信你一次。不过后院的空地得先平整,还得挖池子,找黏土和草木灰,咱们娘仨怕是忙不过来,要不要找周伯渊或者鲁大牛帮忙?”
韩澈心里一喜,母亲终于同意了:“娘,我去跟周老伯说!他是老盐户,懂晒盐,要是他能帮忙,咱们试验起来更顺利。而且要是成了,对村里所有晒盐的人家都好,他们肯定愿意帮忙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