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1章 天下为公
第551章 天下为公 (第2/2页)在一年换三王的局面下,只要有心之人稍微蛊惑,其国内平民必然揭竿而起。
如今还是豪强的天下,哪怕便是刘继隆也无法直接与豪强发生冲突。
如果没有论恐热摧毁陇西豪强根基,加上刘继隆又潜心普及教育,他后来东进和收拾天下世家豪强也不会那么轻松。
新罗的豪强,必然会在煽动农民起义后自立,利用农民消耗新罗国力后,再对新罗取而代之。
“新罗距离亡国不远了……”
刘继隆给出判断,刘烈听后则是微微动容,随即开口道:“新罗毕竟是朝廷的臣属,若是真的内乱频发,朝廷是否……”
刘继隆摇头,沉吟片刻后才道:“先让他们乱起来,若是朝廷有实力则尽取,无实力则取其北方,恢复昔汉四郡之疆域。”
“是!”刘烈明悟,随即开口说道:
“阿耶,新罗、渤海、南诏诸国立国久矣,新罗已然内乱,南诏也即将分裂,那渤海……”
面对这个问题,刘继隆眼神示意其打住,同时解释道:“渤海的事情,你稍后便知道了。”
话音落下,刘继隆闭目养神,刘烈也缓缓闭嘴等待着玉辂停下。
两个时辰后,随着玉辂进入熊耳山,却最后选择向北进入山脉之中的深谷中去。
不多时,一道东西三百余步宽的关隘挡在了山谷面前,且四周山体都种满了树木。
熊耳山自昔年黄巢焚洛阳过后,靠近洛阳的许多山体就被百姓砍伐树木殆尽。
后来虽然有朝廷下令植树造林,但刘烈从未关注,不曾想这么多年过去,这些树木已经长成,而藏在深谷的这座关隘背后,显然有着极为重要的事情。
想到这里,刘烈想到了昔年临州的火药厂,瞬间看向了自家阿耶。
他仍在闭目养神,而关隘的守军也在检查过后,准许了马车进入深谷中。
进入深谷,此地的官道被修建平整宽阔,而前方则是深谷中的一处河谷平原。
平原上,一座小城矗立其中,与刘烈曾经了解过的火药厂情况相差不多。
这里有近千汉军驻守,汉军的亲眷都在深谷更深处的河谷平原中生活。
来到这座周长三里的城池东门,驻守此地的汉军更为严谨,甚至连玉辂都需要打开车窗才能放行。
这种情况让刘烈隐心神不安,同时也知道自己终于得到了自家阿耶的认可。
随着玉辂走入这座城内,城内的景象也闯入了刘烈的脑海中。
没有普通城池的繁华,虽然也有街坊,但街坊的坊墙高大如城墙,仿佛每个坊都是一座小城。
“对于朝廷开办多年的明工科和工科大学,你有什么了解?”
刘继隆忽然开口,对于越来越偏向于白话,而刘烈则是沉吟道:
“每道设工科大学一所,天下共有二十所,但由于天下重进士科而轻其余诸科,因此去岁工科大学学子不过四千四百余人。”
二十所大学,四千四百多学子,平均每所大学不过二百多学子,数量少的可怜。
“以儿臣在临州就学及监国所知,自洪武十年开科以来,明工科仅有三十二名进士,但试卷都被封存,连吏部都没有存档,听闻都被阿耶调走了。”
“嗯。”刘继隆颔首,同时回答道:“朕自研制火药往后,麾下能工巧匠不计其数,许多有这方面天赋的学子,也会被单独调至火药厂,但并非研究火药,而是研究其他。”
“工科大学中所教授的种类繁多,虽然大部分人都觉得明工科不堪用,但也有少部分对其感兴趣的学子就读其中。”
“他们若是高中进士,亦或者展露相应天赋,便能来到此处,学习那些相较于工学课本外更为高深的学识,并为朝廷研制许多科学产物。”
“这座城池内有大大小小三十二个坊,每个坊专攻一种学识与研究。”
“医药、天文、算术、物理、农政、冶金、化学、筑造、机巧、军械……三十二个坊内有三十二种学科和研究方向,共一千三百五十二人。”
“他们大多以正五品下朝议大夫的身份在此钻研,而钻研对象就是朕的一些奇思妙想。”
“在这座城最中心的位置,不是官署,而是陈列阁,陈列的就是朕的奇思妙想。”
话音落下,玉辂也停在了城内的陈列阁面前,而刘烈也在刘继隆示意下率先下车。
在他下车后,刘继隆也走下了玉辂,出现在父子二人面前的则是一座占地数亩,有二层三丈高的“回”型小楼。
“走吧。”
刘继隆示意他走入其中,而走入楼内,类似影壁的地方挂着此处地图。
刘继隆驾轻就熟的带着刘烈左转,边走边道:“楼内有各类学科相关的研究方向,例如这第一间屋内就是军械坊的研究方向。”
刘继隆带着刘烈走到第一层左转后的第一间屋子,屋门外则是负责掌管钥匙的老翁。
见到二人他也不行礼,只是拿出钥匙将门打开,而刘继隆与刘烈也随之走入其中。
刚刚走入其中,刘烈的目光便被屋内的东西吸引了。
占地两分的屋内,桌上陈列着各种兵器和奇形怪状的东西,这些东西背后还有画像,画像下方还有详细介绍。
【燧发枪,以燧石击打火门身侧,以火星引燃火药击发,分有线膛……】
“这是燧发枪,已经有了实物,但价格昂贵,且不便于批量制作,因此只能成为私人玩物,暂时还未对外开放。”
刘继隆将桌上的燧发枪实物拿起,并随之递给了刘烈。
刘烈将其接过,仔细打量过后,又详细看了看画像上的介绍,得知线膛枪搭配米尼弹的杀伤力后,刘烈眼前一亮,但又看到了线膛枪和米尼弹的缺点,不免流露失望之色。
在他双手将燧发枪放在桌上的枪架后,刘继隆接着带他继续向下看去。
从燧发枪到击发枪、从前装枪到后装枪,从长枪到手枪、从单发步枪到多发步枪,再到冲锋和机枪……
光是枪械这一排,刘继隆便与刘烈讲解了大半个时辰,接下来的火炮、坦克、飞机等物更是将刘烈冲击得脑子发晕。
若非刘烈自小就接受刘继隆在陇右开创的新式教育,能够理解其中不少东西,换做普通百姓前来,恐怕只觉得这些东西都是天方夜谭。
他走出军械阁后,站在原地消化了两刻钟的时间,这才从混沌的状态走出。
“累了吧?”
刘继隆心疼的看着他,刘烈却摇了摇头,半响后又点了点头:“阿耶,您说那个坦克与蒸汽机、内燃机有关,还说蒸汽机与内燃机能发展出比耕牛还厉害的耕地机械,那是什么?儿臣想去看看。”
面对刘烈认真的表情,刘继隆点了点头,随后带着他走向机械阁,期间路过医药阁时,他也开口说道:
“朝廷自洪武三年开始施行的种痘法,便是医药坊内们的大夫们通过研究试验而成。”
“种痘法?”刘烈错愕,他可是知道天花厉害的。
大汉施行种痘法前,天花死亡率可以说是十之五六,而今由于种痘法推广,因为天花而死的不过百之一二。
大汉人口增长如此之快,种痘法便有不小的功劳。
在他惊讶之余,刘继隆已经带他来到了机械阁,阁以蒸汽机、内燃机为主,继而发展出轮船、汽车、火车、抽水机和拖拉机,以及整套的车床和驱动技术。
当然,这些东西只存在画卷上,大部分连模型都没有。
饶是如此,却也足够让刘烈倒吸口凉凉气。
尤其是在他得知蒸汽拖拉机只需要四到六个人,就能凭借两台拖拉机,每日耕种一百亩耕地,是如今耕牛效率的十倍乃至二十倍后,他便陷入了沉默。
日行数十里到数百里的蒸汽火车,日耕百亩的蒸汽拖拉机,还有日行千里的轮船……
这些各种东西,让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刘烈都在心底大呼不可能,更不用说普通大汉百姓了。
不过随着他渐渐冷静,他便察觉这些东西是有可能实现的,因此他不由询问道:“阿耶,朝廷需要多久能制作出蒸汽机?”
“很久,甚至你我有生之年都看不到。”刘继隆的回答令刘烈错愕。
不等他询问,刘继隆便与他解释道:“制造一台蒸汽机不是一座工坊、几个人那么简单的事情,它涉及采矿、冶金、铸造、加工、密封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配合。”
“如今的大汉虽然在努力发展,但并不存在这样的工业技术和整套技术配合。”
“只有埋头发展数十上百年,兴许才有将其研发出来的可能,不过……”
刘继隆沉吟片刻,而后看向目光灼灼的刘烈:“人亡政息。”
他平静说出这四个字,顿时就浇灭了刘烈的热情,使得刘烈表情微滞。
人亡政息,这四个字可以说贯穿了历史,不管一套制度最初如何,但最终都会在历代层层加码下面目全非。
“你觉得这些东西好,是因为如今天下地广人稀,所以你想将其弄出来。”
“可若是几十上百年后,大汉变得地广人稠,你觉得后嗣之君会怎么想?”
刘继隆质问刘烈,刘烈哑然。
“百姓无事则骄逸,劳役则易使……”
刘烈沉默着说出这句前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的话,而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时代。
无所事事的人多了,天下肯定就会出现乱象,这并没有什么问题。
只是随着这句话说出,刘烈又开口道:“您送给儿臣《天下舆图》,不就是想要解决这件事吗?”
《天下舆图》即刘继隆令人所绘的全球地图,不仅如此,他还令工匠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沙盘。
沙盘上,各地大致地形如何都被他雕刻其中,尽管无法细致追究,但大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
如今刘烈提起那《天下舆图》,显然是在说天下广阔,大汉若是人口稠密,便可征战四方,打下广袤疆土,然后移民实土。
其实刘继隆并未这么想过,因为他知道王朝中后期想要搞移民实土有多难,但他没想到刘烈误解了他的意思。
正因如此,他没有立刻回答刘烈,只是说道:“疆域太大便不好管理,若是分封诸国则重蹈春秋战国之覆辙。”
“以后的事情如何,你我父子预料不到,甚至某连身后之事都无法预料到。”
“某今日带你前来,只是想要告诉你,大汉有着这样的地方。”
“京察牵扯的事情太多,你虽然解决了难题,但群臣对你的态度却发生了改变。”
“接下来半个月,你便在此处好好看看,将阁内的东西都看个清楚明白。”
“朕回到洛阳后会下旨将你禁足半月,半个月后你再返回洛阳。”
刘烈没想到自家阿耶带自己来此地,竟然是为了做个样子给朝臣们看。
他虽然有心反驳,却也知道自家阿耶做得对。
只是在自家阿耶离开前,刘烈还是忍不住开口道:“阿耶,京察之中,儿臣查到了不少人,可赵英说您不让儿臣对他们动手,这是为何?”
“你觉得呢?”刘继隆反问刘烈,刘烈沉吟,但刘继隆却没有真的让他猜,反而是在他沉思后开口道:
“不可因水清而偏用,亦不可因水浊而偏废;需时则用,不需则黜。”
“如今的大汉朝还需要他们,因此朕才将他们保下来。”
“可若是日后大汉朝不需要他们了,汝可自行决断。”
刘继隆表了个态,刘烈闻言张了张嘴,半响过后说道:“您在临州留下的学说中,不是这么教导儿臣的……”
“临州吗?”刘继隆缓缓抬头,目光穿过阁内天井,仰望天穹。
“临州的学说是汉家根本,但在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,适当妥协并无过错。”
“天色不早了,朕也该回洛阳了。”
“这四年的京察让你成长了不少,朕不知道你日后如何,但今日你所说的这些话,朕很满意。”
“临州……”刘继隆呢喃着,嘴角苦笑,抬腿向阁外走去,背影渐渐佝偻。
在他即将走出阁门的时候,他忍不住停下脚步,回头看向了目送他的刘烈。
“临州教材开篇第一句是什么,末尾是什么,你还记得吗?”
面对这个问题,刘烈顿了顿,下意识开口道:“开篇第一句是天下为公,末尾的四个字是……”
他还准备说,却见刘继隆摇摇头:“这四个字,记在心底,日后理政时,每每挂念即可。”
没给刘烈询问的机会,刘继隆转身向左走出了阁门,而刘烈则是站在原地许久。
半响过后,他抬腿向前缓步而去,来到阁门与军械阁门前。
他看向了军械阁的门,却没有走进去,转身走出了阁门,而门外的玉辂却早已消失。
“殿下,您的住所在这边……”
先前开门的老翁跟了上来,为刘烈指引前路。
“多谢。”刘烈颔首回应,随后跟着老翁穿过街道,也见到了许多正在讨论学说的学子。
他们与刘烈年纪相差不多,却朝气蓬勃。
刘烈有些羡慕的看着他们,而他们则完全没有注意到刘烈。
在他们走后,老翁也带着刘烈走入坊内,带到来到了处院子里。
“殿下,您未来半个月便住在此处,每日膳食由臣为您送来。”
“多谢。”
刘烈重复多谢,老翁见状便躬身离开了院门,而刘烈则是看着他远去,随后将院门推开。
院内是简单的简单的四合院,刘烈好似巡视自己地盘的动物,将院子逛了一圈,末了走入主屋书房。
书房的书架上有许多书籍,刘烈看了看这些书籍,表情突然错愕,伸出手不由将这本书抽出。
拿着这本书,他坐在了书房的椅子上,目光复杂的打开了它。
这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书,出现在了他的面前,翻开首页,出现的赫然是昔年李商隐所写的《汉梁孝王世家谱系》。
在他打开这本书的同时,刘继隆所乘坐的玉辂则是缓缓向外行驶。
它缓慢驶出城池、关隘,最终驶回官道,并在最后出现在了洛阳城外的田野官道上。
尽管已经是寒冬十月,可在朝廷还没有开始募工的这段时间里,洛阳城外的百姓仍旧顶着严寒,手持农具在田里翻地。
“赵英、停下。”
刘继隆开口吩咐,驾车的赵英果断停下了玉辂,身后的羽林骑们也纷纷勒马驻足。
玉辂内传来脚步声,刘继隆拉开车门,不等赵英摆上马凳便走下了马车。
寒风凌冽,即便身上有大裘遮蔽寒风,却依旧感到寒冷。
田间,无数正在顶着寒风翻地的百姓纷纷停下眼前活计,目光看向了官道上的刘继隆,以及他身后的精骑。
在他们眼中,这是贵人的车驾,而在刘继隆眼中,他们却不只是大汉的百姓。
“陛下?”
赵英见刘继隆站在原地看着这些百姓,小心翼翼的上前呼唤。
“二郎,你说天下真的变了吗?”
刘继隆轻声开口,呼唤赵英为二郎。
这个称呼令赵英愣神,眼神不由得变得柔和,随后点点头:“变了!”
“天下百姓皆因为陛下而饱食,若无陛下,不知兵灾还将祸害百姓多久,又得死多少人。”
“你说变了……”刘继隆声音沙哑,却又看着眼前在寒风中干活的百姓,忍不住低下头来。
“今虽若此,然朕百年之后,大汉又与昔唐何异?”
“陛下……”赵英不知道自家陛下为什么突然这样,只是下意识的感觉到了难受。
不止是他,后方那些从天下各军中挑选的羽林儿郎,也尽皆感受到了难受。
“走吧,走吧……”
刘继隆抬起手,擦了擦略微湿润的眼眶,目光仍旧在田间百姓身上停留。
他昔年说过,十年平天下、十年致太平、十年养百姓。
如今前两条已经实现,兴许他应该在最后时间里,完成最后一条的承诺。
“陛下,某扶您上车吧。”
赵英躬身询问,刘继隆却摇摇头,看看了看远处的百姓,又看了看拉拽马车的六匹骏马。
“朕还没有老到骑不了马的时候。”
在刘继隆示意下,赵英牵来骏马,而刘继隆则在他搀扶下翻身上马。
感受着双手之中的缰绳,刘继隆目光眺望远方的洛阳城,抖动马缰向洛阳疾驰而去。
马蹄声零碎踢哒而去,赵英见状连忙上马,抖动马缰试图追上。
雒水的风雪不大,可他却似乎根本追不上刘继隆,只能眼睁睁看着刘继隆消失在官道尽头。
风雪里,赵英似乎听到了前面有声音传来,起初很模糊,但渐渐便清晰了起来。
“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。”
(全书完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