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 《乡村教师》
第4章 《乡村教师》 (第2/2页)“然而,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!他们只以为单纯是写得好,当他们越是钻研如何把写得好的时候,他们就越是失去了影响力。因为他们躲了起来,不再看到外面的世界。”
这一篇文章成为一篇反思文章,回答了作协主席王濛“为什么文学渐渐失去影响力”的提问。
因为作家闭门造车,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受欢迎。
余切知道了,他怀疑这是文学的本质,所以在文学开始衰落的八十年代后半段,他仍然保持有巨大的影响力。
文章写出来算是捅破了窗户纸,一时间很多作家都恍然大悟。
原来老子是代言人啊!
我是替别人说话,替别人抒发情感的,只是有时候我的情感恰好与别人相同。
他们纷纷阅读起了《乡村教师》。然后他们发觉这太难了!你要写一个好看的,本身就是很难的,何况在这上其实有更深的含义。
《十月》的社评和余切新作一路南下,一星期后,到了金陵的《钟山》杂志社。
此时杂志社正在为前不久的“南海笔会”反思。
这场笔会虽然有诸多作家来参与,却没有什么特别出圈的作品。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意思,很对不起余切的祝福。
石铁生、李铎、陈建工、高兴建……也包括新人作家苏彤。这么多作家没能写一篇《未婚妻的信》,没有一篇《高山下的花环》。
水军官兵很失望。
编辑部的编辑们为此进行了严厉的自我批评。
一位编辑说:“我觉得请这些作家来,本身就错了。我不是说他们不好,而是他们没写过军旅文,很多人也没当过兵,更没上过战场,这不是他们擅长的文章。”
又一位编辑反思道:“我更觉得是我们心态出了问题!好文章本就是难得的,既要洞察力,又要执行力,还需要审美,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水平?”
“余切不就是这样的人吗?他是新现实的创始人,但你绝不能说他只是新现实作家。”
“胡说八道!那全中国作家都不要写文章了,等余切写可好?让他日写夜写,让他的文章成为样板戏,八股文……大家只看他的就行。”
苏彤听到这些话很不是滋味。
你怎么敢质疑余切呢?
难道别人写得好也是错误!这种见不得人好的家伙,就该被开除《钟山》的队伍。
性格一向内敛的他,忽然大声让其他人闭嘴!
“够了没有?!”
大家都被吓了一跳,看向苏彤。
苏彤沉声道:“我觉得首先要虚心学习。《乡村教师》歌颂在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们。我们从前把视角都放在学生上,放在教师身上……这篇放在了文明上,探讨起人类的延续。”
“既然是人类的延续,那自然也是中国的未来。难道不是这样吗?京城附小的学生能见到詹姆斯沃森,谈论美国标准的生物实验室,而西北宁县的学生快要读不上书,没有最新的教材可用……可以一直这样下去吗?”
这话太掷地有声,以至于所有人都沉默了。没有人敢反驳他。
苏彤又道:“但在以上的背景全都去掉后,请你们再看看这一篇。这是不是一篇好故事?是!所以我们的笔会之所以开得不好,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态度问题。既没有弄清楚为谁来创作,也没有写一个起码好看的。”
“我们方方面面都失败了!我也是失败的,我做检讨。”
沪市的《收获》杂志社,李小林抽空看了这一篇文章。
她比其他人要了解的更多一些。她知道这已经是余切第二次为了乡村教育而写,第一次是《背起爸爸去上学》。
那篇的效果很好,很质朴,但还未达到余切想要的效果,余切把稿酬都捐了,一回国立刻写下同题材的另一篇。
而且这一次更加质朴,中有很多的迭音词,如银亮亮、阴森森、颤颤地,一个小学生也能看明白。
《乡村教师》有多简单呢?
简单到可以放到《儿童报》上面了。
儿童作家郑渊洁在《童话大王》杂志上连载的很受欢迎,其中一些还不如《乡村教师》像童话。
这是不是有些过度解读呢?
并不是,仔细看下去,还有“卡嗒作响、哒哒地、叮铛声”这些拟声词,虽然中写了高维文明,却尽可能的用“太阳”、“太空”、“人类”、“宇宙”等等大众熟知的名词。
显然是余切在有意拉进和读者的距离,他不想把文章写得过于复杂。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。
这已经是另一个级别了!到一种随心所欲的境地。
李小林把这拿去给巴老看,巴老说:“看来余切在塞万提斯奖获奖之后,又有了成长,《收获》也应该转载这种。”
《收获》是个双月刊,这就是说,哪怕九月份、十月份再来转载,捡别人吃剩下的汤,巴老也觉得是值得的。
余切这边就发觉,目前《乡村教师》比前一篇受欢迎得多。
为什么?
因为八十年代的外星人热吗?
也可能因为这是他塞万提斯奖后的第一篇。
或者是因为另一个时空创作这一刘慈欣确实是个厉害人物。人们总是赞扬刘慈欣丰富的想象力,看轻刘慈欣的文学功底,就因为他并不是科班出身。
实质上这篇是很有美感的,是刘慈欣少有的具备美感的。
余切这一版本《乡村教师》趋于完美,不仅字数更少,还有一些真实的场外故事。这其实拔高了《乡村教师》的地位。
到八月初,已经被二十多家报刊和杂志转载,甚至一些主流报刊也节选《乡村教师》的一部分。
余切来燕大开会,几位教授特地来找余切谈话,他们就是出高考作文的命题组教师。
“余切,你这写的很符合高考的改革方向,我们要让考生思考一些没有对,也没有错的问题。关键是考察他们的思辨能力。”
好家伙,原来是你们几个出的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