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九百六十二章 谋天算地终倾覆,机关算尽断青马

第九百六十二章 谋天算地终倾覆,机关算尽断青马

第九百六十二章 谋天算地终倾覆,机关算尽断青马 (第2/2页)

宁远侯世子、京营副总兵李如松认为不是。
  
  因为他想到了张居正总是讲的超组织现象。
  
  只依靠各衙门官吏的默契,以一种集体默契、集体动作,来对抗朝廷政令的行为。
  
  李如松非常非常厌恶文官,他在李成梁唉声叹气中长大,那时候他不理解,为何亲爹那么能打,还总是被为难,戚继光比他爹还能打,更加被为难。
  
  万历元年进京遴选,李如松还因为敌视,和谭纶发生了冲突。
  
  直到他跟着戚帅入文华殿廷议,在张居正解释之后,他才明白了,兴文匽武,也是一种超组织现象。
  
  这种现象真实存在,孙奇逢这个案子就是如此,陛下派出京营,绝非小题大做,而是必要措施。
  
  只要陛下退一步,徐成楚必死无疑,对徐成楚的刺杀只会层出不穷,陛下只有激烈反应,才能让人畏惧;
  
  陛下只要退一步,反腐司这个衙门等于白建,反腐大事,根本无力推行,那些乡贤缙绅因为天变做出的承诺,也会当屁放了,不会执行。
  
  陛下如此这般大动干戈,就没人敢打那些个鬼主意了。
  
  “你为什么不给衙役发俸禄?”李如松问了一个细节问题,孙奇逢要依靠这些衙役才能为所欲为,居然连俸禄都不给发。
  
  孙奇逢下令封闭城门,县尉直接领着衙役投了。
  
  “不给他们俸禄,他们也会自谋生路。”孙奇逢吐了口浊气,也没编排理由,银子的确都是他贪墨了,反正衙役会自己找钱。
  
  请托题调、扣克规例、滥准词讼、派发属印等等都是知县、知府来钱的手段,大明官员一点都不穷。
  
  李如松结束了审讯,上奏朝廷容城诸事。
  
  朱翊钧收到了李如松的奏疏,和提刑千户的奏疏的内容相互印证了下,案子已经非常清楚了。
  
  张居正贴了张浮票:
  
  谋天算地终倾覆,机关算尽断青马;
  
  暗箭明枪皆成空,凛然正气破贪枷。
  
  “真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”朱翊钧看完了这奏疏,摇头说道,这个孙奇逢死的一点都不冤枉,一干案犯已经移送京师。
  
  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已经有了初步的判决,被捕之人,首恶斩首示众,其余从犯流放吕宋,一概不留。
  
  “副帅这个还田,可谓是点睛之笔。”冯保提醒陛下,李如松还有一个功劳,还田。
  
  乡贤缙绅不怕皇帝来杀头。
  
  你皇帝杀了大宗,还有旁支,杀了旁支还有大宗,你杀了大宗和旁支,还有别的乡贤缙绅之家。
  
  乡贤缙绅就像是那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的草一样,一茬又一茬。
  
  乡贤缙绅最怕的事儿是还田,这一还田,容城县六七十年,不会有乡贤缙绅,只会有粮长、里长。
  
  “而且副帅这一还田,就让这乡贤缙绅和官吏离心离德了,日后那个官吏想要对抗王命,乡贤缙绅恐怕不答应。”
  
  “若引来了雷霆之怒,这官吏事后还是官吏,这乡贤缙绅却没了立根之本。”冯保再次赞叹这一妙手。
  
  还田简直是妙手中的妙手,点在了最最关键的地方。
  
  地方官吏和乡贤缙绅在对抗王命上,就有了巨大的分歧,你官吏为了自己的目的,要跟朝廷对抗,我乡贤缙绅世世代代的积累,变成了一场空。
  
  这乡贤缙绅再执行官吏的命令,就要思虑清楚后果了。
  
  为虎作伥,难就难在老虎和伥鬼一条心,这一还田,弄得老虎和伥鬼都互相戒备了起来。
  
  朱翊钧拿着奏疏,摇头说道:“有没有可能,李如松没想那么多,他就是想积累一点还田经验,若是日后真的要军管,防止手忙脚乱?”
  
  李如松这个人,性格非常简单,他读了很多书,但终究不是读书人,他想的没那么复杂。
  
  要用李如松,一定要想方设法克制李如松的脾气,他脾气上来了,对面四万倭寇,他三百人都敢冲锋过去。
  
  李如松之所以要还田,其实是怕百姓乱起来,执行还田,就是为了让百姓忙起来,顺便给他们好处,安抚百姓不安。
  
  冯保左看看右看看,看叶向高不在,才低声说道:“他就是想不到这些,才让人安心。”
  
  李如松要是能想到这些,对政事有如此敏锐的嗅觉,那才让人不放心。
  
  一个武功赫赫的将领,还工于心计,对政事有热情、有办法,用到边方开拓是极好的,但用在京营总兵的位置上,就有些危险了,尤其是对皇帝本人而言。
  
  李如松可堪京营总兵大任,京营后继有人。
  
  “徐成楚已经赶到了武昌府。”朱翊钧拿起了第二本奏疏。
  
  徐成楚落水的风寒还没有好,再出发后,又在开封府停留了三日看病,未等痊愈再次南下,已经赶到武昌府。
  
  这一路上车马劳顿,极为辛苦,到了武昌府,徐成楚就又病倒了,武昌府的医倌诊断,已经从风寒到了肺炎。
  
  肺炎在这个年代是要人命的东西,徐成楚如果在容城县多休息几日,病情不会加重到如此地步,但他没有休息,没有养病,这症状就已经很严重了。
  
  朱翊钧下旨徐成楚好生养病,再加上大医官的救治,有老卤水,肺炎还是可以救治的,徐成楚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了。
  
  武昌同知的族弟请孙奇逢阻拦徐成楚,目的就是要给湖广地面争取销毁证据的时间,徐成楚晚到一天,就多一天时间的遮掩。
  
  这也是为什么徐成楚昼夜疾驰,风寒没好也要南下的原因。
  
  朝廷不查办的时候,每个人手里的证据,就是互相牵制的重要手段,朝廷查办,这些彼此牵制的手段,就成了催命符。
  
  拖一点时间,一些个要案就可以遮掩下去,就是缇骑手眼通天,依旧查不到什么。
  
  窝案已经爆发,地方衙门想的是减轻罪名,这个时间,就是比快。
  
  “舍生取义,取义成仁。”朱翊钧面色极为复杂,他知道徐成楚骨鲠,但没想要能硬到这般地步,连命都不要了。
  
  根据陈末送到京师的塘报,这徐成楚让陈末把他的尸体带到武昌府,陈末多次劝徐成楚休息,他自己前往,徐成楚也不肯休息,因为他徐成楚才是朝廷命官。
  
  人可以死,案子必须办,我可以死,你们给我陪葬,这就是徐成楚的决心。
  
  朱翊钧有些动容,这些臣子,拼了命要维护的,不仅仅是他老朱家的江山,还有天下的秩序。
  
  “朕反思了一下自己。”朱翊钧拿着徐成楚的奏疏,摇头说道:“朕就不该廷议,就该在收到塘报的时候,立刻派出京营。”
  
  朱翊钧出兵了,派出了京营,但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决绝,不够果断,他觉得自己有些优柔寡断了些。
  
  朱翊钧每天都会复盘一下今天的决策,每月都要做一遍总结,每年初一要祭祀太庙,把过往一年的事儿,跟那些个画像絮叨絮叨,也是对过往的复盘,查漏补缺。
  
  这次,皇帝觉得自己不够果决。
  
  “陛下,臣倒是觉得,还是在文华殿上廷议为好,这戎事再怎么谨慎,都不为过。”冯保倒是不觉得陛下的决策有什么失误的地方。
  
  徐成楚是个好人,真清流,是和海瑞一样的骨鲠人物,但天下事儿,不是光靠清流就能做成的。
  
  显然海瑞就很清楚这一点,要不然当初海瑞为陛下神剑反腐,早就把王崇古反了,还能让王崇古做文成公?
  
  政治这东西,从生下来就是肮脏的。
  
  这天下也从没什么权谋,体面的时候,你野马分鬃,我白鹤亮翅,互相推手借力打力,不体面的时候,指责某人是坏人,是反贼,撕破脸抓人!
  
  这朝堂权谋,说来说去,无非就是鸿门宴那点事,请客、杀头、收下当狗,只不过过程稍显复杂一些而已。
  
  在冯保看来,皇帝可以是个恶人,可以暴徒,甚至可以嗜杀成性,但,唯独不能是个好人。
  
  好人就会跟海瑞、徐成楚一样,做事束手束脚,甚至还有巨大的生命危险。
  
  “陛下,现在没人敢再对徐御史动手了,甚至他们盼望着徐御史赶紧好起来,千万不能死,因为徐御史真的死了,陛下的雷霆之怒就该到了。”冯保又仔细斟酌,说了一番不太好懂的话。
  
  徐成楚敢舍生取义,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,他舍生可以取到义,这是可以确定的。
  
  陛下绝对不会坐视不理,一定会借他的死,将反腐彻底贯彻下去,徐成楚追寻的公平、正义可以依靠皇帝实现。
  
  可是陛下又能依靠谁、期盼谁去实现追寻的彼岸呢?
  
  陛下只能依靠自己。
  
  “陛下,费利佩年老昏聩,糊涂事做了很多,陛下就说:愤怒之下做的决策,会让人后悔终身,没有人可以例外。”冯保有补充了自己的意见。
  
  他作为内相,个人认为,圣君英主不应该在愤怒的情绪下做决策,那是把国事当儿戏,而且很容易被大臣所利用。
  
  三思而后行,不是一种怯懦、软弱,更不是优柔寡断,最重要的是三思之后的行。
  
  陛下三思后出兵了,这才是关键。
  
  出兵不是一时激愤的抉择,而是反复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抉择,相比较暴怒出兵,文华殿廷议后出兵,更具有威慑力。
  
  暴怒出兵是皇帝激愤,是胡闹,文华殿廷议后,朝臣们也支持出兵,代表了皇帝和朝廷的双重意志,这才是对官僚们最大的震慑。
  
  皇权和臣权在这片土地上斗了几千年了,皇帝也不是为所欲为的,这种廷议出兵,代表着皇帝和大臣们形成了反腐的共识。
  
  “你的意思是,群体决议,是对付克终之难的最好手段?”朱翊钧思索了一番,笑着问道。
  
  冯保思索再三,摇头说道:“难说。”
  
  费利佩有个国务委员会,那是他爹留给他的重要遗产,费利佩把国务委员会解散了三次,前两次是为了金债券演的戏,最近这一次,是费利佩独断专行。
  
  群体决议,对付不了克终之难,一个皇帝的威权,在执政的过程中会不断加强,越是明君圣主,威权越重。
  
  万历十八年,陛下的‘朕意已决’,已经没有人敢反对了。
  
  克终之难这个难题,只能交给陛下自己去解决了,别人真的帮不上忙。
  
  朱翊钧没有在这件事上多纠结,拿着一本奏疏,说道:“户部请复祖宗成法。”
  
  张学颜领户部,请命复洪武成法,营造官仓、卫仓、常平仓、义仓,积蓄粮米,赈济灾荒。
  
  洪武二十六年四月,朱元璋下旨:朕尝捐内帑之资,付天下耆民籴粟以储之,正欲备荒歉,以济饥民也,凡遇岁饥,则先发仓廪以贷民,然后奏闻,著为令。
  
 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多次发内帑,建立四仓赈济灾荒,如果遇到灾年,允许地方官先发仓廪赈济,再奏闻朝廷。
  
  先发仓廪赈济,再报闻朝廷,这一定程度上滋生了贪腐,多少府库粮仓都被灾荒给掏空了,但同样,一旦真的有了灾祸,谁弄出流民、饥荒,谁就掉脑袋。
  
  为了不掉脑袋,四仓在永乐之后,就慢慢和开中法一样被彻底败坏了。
  
  现在天变来了,把祖宗成法收拾收拾拿出来直接用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