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【二合一】
第144章 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【二合一】 (第1/2页)“这里有不少算法领域专家,如果你需要协助,尽管开口申请就行。”
7月3日,周五。
魔都。
超级计算中心操作大厅。
燕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李何伟,望向身旁正注视着巨大显示屏墙的徐铭,主动发言搭话询问上一句。
不远处的计算中心研究员冯毅,闻言不等徐铭回答便出声附和起来。
“李院长说的不错,我们这可以说汇聚了,全国最优秀的计算机人才,无论开发还是算法编程,保证能协助你们出色完成任务。”
徐铭听着两人的话,目光依旧注视显示屏墙。
查看超级计算机的健康状况。
包括成千上万的节点状态,温度与冷却,储存系统和作业调度等。
魔都超级计算中心,今年五月份刚落户台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,为国内各大领域提供强有力的计算服务。
此曙光超级计算机,采用新型超并行体系结构。
可以说是目前国内运算速度,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。
他花费大半个月的时间,成功构建出新的多场耦合相场模型及控制方程,便第一时间向李院长进行汇报,对方得知还需适配相关算法,为尽快对颗粒粗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精准预测,选择申请使用曙光超级计算机,足可见对模型预测结果的重视。
徐铭也是首次接触曙光超级计算机,此刻要说心里没有任何波澜。
那绝对是假的。
毕竟超强的运算速度,能大幅度缩短相场-电磁耦合模型的模拟时间。
约摸顿了三四秒的时间,徐铭方才回过神来。
扭头看向身上穿着白大褂的冯毅,先表示感谢,然后选择委婉拒绝。
“谢谢冯研究员和中心的支持,不过人员方面,我已经先行找好了。”
说完。
抬眼看向后面的佟景行等几人。
他们都是燕大科学计算工程学院博士,且和林伟一样面临着毕业,加上先前参与导师的相场模型课题,配合他进行算法的升级优化。
对相场模型算法有着丰富经验。
眼下特意把人请过来帮忙,配合起来能更加顺手。
好在短时间内完成模型和算法的适配。
超级计算中心内的研究员,虽同样是国内顶尖,或许相关水平比佟景行还高,但毕竟对相场模型不怎么熟悉。
真让他们协助优化适配,估摸着进度还会往后拖延。
佟景行这时注意到徐铭的神色,当即回上笑脸,同时抬手比了一个手势。
“徐师弟。”
“我们这里可以随时开始。”
徐铭听到这句话,接着便也不再耽搁,再次冲李何伟说明一声,当即迈步朝开发调试区走去。
待大家各自坐好进入状态,自信下达指令。
“开始吧。”
“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,之前早就听说,没想到今天有幸摸上了。”佟景行满脸兴奋眼睛放光,简直就像是遇到了什么绝世珍宝。
凭他们燕大博士的身份,若没有参与重点项目,根本不可能申请到这种国内顶尖的超级计算机。
今天能实现愿望,也算沾了徐铭的光。
当然他们也明白这次项目的重要程度,但因有徐铭带领立刻就全无担心。
毕竟这种优化相场模型算法的事,不是头一回了。
与此同时。
可视化大厅内,冯毅始终微皱眉头。
面对数位在读博士生操作曙光超级计算机,还不用他们中心的人帮忙,要说对此没半点忧虑那绝对是假的。
在经过短暂的心里权衡后,又与身旁的李何伟搭话。
“李院长。”
“只靠他们几个年轻人,这真能行吗?”
“放心吧,我对小徐有信心,他可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数学天才。”李何伟闻言扭过头爽朗笑着回答。
像涉及到国家的新型隐身战斗机研发,并且属于重要的隐身涂层领域,他哪里敢随便找一个人让其放手去干。
以他的身份级别,自然能知道更多的信息。
清楚徐铭表面上虽是数学天才,尤其擅长对数论相关问题的研究。
实际算法编程的水平同样不低。
构建深度学习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,使国产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,直接领先超过国际上的GPS,单凭这边已然能说明问题。
另外改造后的相场模型,在量子材料参数上的精准预测成功。
让他更加坚信,徐铭构建的新电磁耦合模型,能够准确预测出颗粒的粗化动力学过程。
协助他们优化出更好的隐身涂层设计方案。
冯毅把李何伟的话听进耳中,尽管还想多说,嘴唇轻微蠕动下还是咽了回去。
主要航空材料研究院,获得超级计算机使用权,具体如何操作中心方面是无权干涉的,同时相关责任也无需他们进行承担负责,正常情况下他们只需做好保障,确保曙光超级计算机的正常运转。
然而就在徐铭正式开始有动作,双手敲击下达各项指令的时候,他看到后却猛然瞪大眼睛鼻翼张开。
下秒更是直接站起身来。
瞳孔仿佛地震。
“这……这真是在优化算法……太快了吧?”
他无法想象,徐铭的速度居然能那么快,简直比胡乱敲击还要流畅。
似乎全部代码都在他脑海中,对程序的理解,达到非常恐怖的地步。
否则根本不可能不停顿思考。
关键这种速度,竟还在持续,压根没有停下的意思。
饶是冯毅在此领域待了这么多年,也从未见到过谁编写算法程序能到这种层次。
李何伟同样是第一回,亲眼见识到,徐铭在算法编程上面展现水平。
尽管已经知道徐铭在北斗导航上的贡献,此刻还是忍不住感到吃惊。
不过他比冯毅镇定许多。
最终还是稳坐在椅子上,连连感叹称赞。
“后生可畏啊!”
“国家有这样的年轻天才在,以后才能充满希望。”
说这两句话的同时,心里对相场模型预测结果,不由又多出几分期待。
林伟早在进行奥运场馆定位系统方案时,就见识过徐铭这堪称变态的操作速度,相对来说是现场最平静的。
只是嘴角实在忍不住上扬。
走过来向冯毅介绍。
“冯研究员可能不清楚,徐师弟是我们燕大数院和信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,只不过在理论数学相关领域表现的太过耀眼。”
“以至于大家关注点都在数学上,忽略掉了徐师弟的编程算法水平。”
“怪不得这小子那么自信,倒是我小看了。”冯毅摇摇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。
但话音才刚落下,就又突然想到什么,连忙提起兴趣看向李何伟讲。
“李院长。”
“你知道徐铭博士毕业后,具体有啥打算吗?”
“我们超级计算中心的待遇可……”
李何伟迎上冯毅的激动神情,刚听到前两句,便明白对方想要做什么事。
于是直接打断说道:“你以为我不想把他给弄到我们航空材料研究院来。”
“他要是真愿意的话,到我这直接就能当正研究员。”
冯毅听到这里不说话了。
正研究员可是等同于高校的正教授,以二十出头的年纪担任着实骇人。
而这更加表示出徐铭的实力。
恐怕真到毕业的时候,各大机构研究院的邀请,能收到邮箱塞满,确实没希望落到他们计算中心,不过徐铭邀请过来的那几个倒是可以考虑。
“中心确实该招些有水平的新鲜血液了。”
就在冯毅暗自思索时,徐铭这边进展的还算顺利。
相比较自适应移动网格法,他继续融入深度学习,使颗粒界面区域自动加密。
让基本区域粗化计算效率大幅度提升。
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徐铭没有关注的面板,也不断浮现出新的提示信息。
【经过努力学习,你的[信息]水平提升了,获得经验值10点。】
【经过……】
……
整个白天的时间,徐铭除了吃饭去厕所,基本都沉浸在算法优化适配上面。
哪怕到了晚上,依旧保持着超高的效率。
俨然做好通宵的准备。
反观李何伟和冯毅这些上年纪的人,早早便熬不住被迫回去休息。
连一同过来的邢晖和许宇凡两位研究员,虽仍坚守在操作大厅内,到了后半夜却已经是眼皮上下打架。
林伟和佟景行他们,尽管还保持着清醒,状态和白天已然完全没法比。
佟景行不止一次目睹徐铭的操作,但每次看到还是忍不住满怀羡慕的吐出三个字。
“变态啊!”
旁边其余几人则纷纷点头表示同意。
编程算法上的天赋强也就罢了,关键连身体素质也这么厉害。
俨然就是六边形战士,让其他人无论从哪里,都没有与之相比的可能性。
翌日。
李何伟和冯毅早早来到操作大厅,看到徐铭还在编写算法进行适配,倍感震惊的同时也不由担心起来。
最终李何伟主动迈步过去,开口将徐铭打断。
“小徐。”
“你们都熬一夜了,赶紧去睡觉休息,项目再紧急也不差这点儿时间。”
“身体才是所有的本钱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