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贞观悍师: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> 第129章 先生可有良策?

第129章 先生可有良策?

第129章 先生可有良策? (第2/2页)

是谁能教他那些闻所未闻的敛财之术、博弈之道?
  
  是谁能让他开始思考那些连自己这个皇帝都感到沉重的、关于帝国根基的问题?
  
  魏征即将入主东宫,或许……能借他那一双洞察入微的眼睛,看出些端倪?
  
  东宫债券一日售罄十五万贯的消息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,余波荡漾,经久不息。
  
  接下来的日子,长安东西两市的署衙门前虽已无当日摩肩接踵的盛况,但关于债券的议论却愈发炽烈。
  
  那薄薄一张盖有朱印的券纸,在市面暗流中的价格已悄然攀升,竟比票面价值高出三成不止,仍是一券难求。
  
  富商巨贾、权贵家臣,乃至嗅觉灵敏的胡商,皆多方打探,翘首以盼东宫能否再次开闸放水。
  
  民间炽热的期待,与皇城内的暗流相互激荡。
  
  两仪殿那次小范围议政后,由房玄龄亲自牵头,抽调三省、民部、少府监精干吏员组成的“债券章程厘定专班”已悄然运转。
  
  值房内灯火常明至深夜,文牍堆积如山。
  
  这些习惯于田赋、漕运、绢帛等传统度支项目的能臣干吏,试图拆解这头由东宫放出的“金融巨兽”,将其纳入朝廷熟悉的管控框架。
  
  却发现其筋骨脉络与旧制格格不入。
  
  每一步推演,都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与深深的无力感。
  
  李世民虽未再亲自催问,但每隔三两日,王德便会“顺路”过来关切进展,那平和语气背后蕴含的压力,让房玄龄的眉头愈锁愈深。
  
  与此同时,东宫显德殿内,李承乾的重点却并未停留在债券带来的虚名与钱财之上。
  
  获准参与西州开发具体事宜后,他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此。
  
  然而,与以往关注军府设置、互市之利、官员选派不同,他此次的注意力,近乎执拗地聚焦在了“徙民”本身。
  
  案头堆积的不再仅是宏大的战略方略图,更多的是民部呈报的关于徙民户籍、田亩分配、沿途粮草供给、安家费用核算等琐碎文书。
  
  他召见崔敦礼及东宫属官的频率明显增加,问询的问题也愈发细致甚至苛刻。
  
  “窦静,孤再问你,徙民途中,若遇疾病,医药如何保障?老弱妇孺行走迟缓,掉队者如何安置?可有明确章程?”
  
  李承乾指着窦静提交的徙民安置条陈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静力量。
  
  窦静一身风尘仆仆之气尚未褪尽,被太子接连追问细节,额头微微见汗。
  
  他久在边地,习惯了大开大合,何曾如此精细计较过途中琐事?
  
  只能硬着头皮回答:“殿下,按旧例,各队配有医官,药材由沿途州县补给。掉队者……自有押送兵丁催促,若实在无法行走,或可暂留当地……”
  
  “旧例?”
  
  李承乾打断他,目光如古井无波,却让窦静感到一股寒意。
  
  “旧例便是任由其自生自灭?暂留当地,籍贯何属?田亩何来?沦为流民乎?此非安置,实乃遗弃!”
  
  他转向一旁垂手恭立的崔敦礼。
  
  “崔卿,民部核拨的安家费用,按丁口发放,然家中仅有老弱,无力垦殖者,此钱可能保其度过初至之艰?授田之时,水源远近、土地肥瘠,如何确保公允?”
  
  “胥吏是否会借此勒索,致使徙民未得田先负债?”
  
  崔敦礼心中叫苦不迭。
  
  太子近日如同换了个人,对徙民疾苦的关注远超对政策本身宏大意义的宣扬。
  
  这些问题个个切中要害,直指徙民过程中最黑暗、最容易滋生腐败与不公的环节。
  
  他只能躬身道:“殿下体恤入微,臣等必当细化章程,加强监察,定不使朝廷恩泽,被胥吏中饱,徙民受苦。”
  
  “不是‘必当’,是‘立即’!”
  
  李承乾语气加重。
  
  “孤要看到具体的条款,明确的职责划分,有效的监督手段。西州开发,功在千秋,若根基不稳,徙民怨声载道,纵有良策万千,亦如沙上筑塔。”
  
  “你等下去,重新拟定细则,三日后孤要看到。”
  
  崔敦礼与窦静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巨大的压力与一丝无奈。
  
  这位太子殿下,心思愈发深沉难测,其关注点更是飘忽不定,却又每每直指要害,让他们这些办老了事的官员也感到心力交瘁。
  
  殿内重归寂静。
  
  李承乾靠在椅背上,揉了揉眉心。
  
  只有他自己知道,这种转变从何而来。
  
  李逸尘那句“让冻毙惨剧少一些”,如同烙印般刻在他心里。
  
  他不再仅仅将徙民视为充实边疆的数字和劳力,而是看到了一个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鲜活生命。
  
  他隐隐觉得,若能在这件事上做得更好,让这些最底层的百姓能多得一丝生机,或许便是他践行那模糊理想的微小一步。
  
  就在西州徙民事务在太子的高压下艰难推进之时,一份来自山东道的六百里加急文书,如同一声惊雷,打破了长安表面的平静,被火速送入了两仪殿。
  
  “陛下,曹、濮、齐等州,蝗蝻萌生,已成蔓延之势,遮天蔽日,田稼啃食殆尽,百姓惶恐,恐酿成大灾!”
  
  民部侍郎手持急报,声音沉重。
  
  李世民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告急文书,快速浏览,脸色瞬间阴沉如水。
  
  贞观以来,虽励精图治,然天灾不断,水旱蝗疫,从未远离。
  
  每一次大灾,都是对国力、吏治乃至帝王威望的严峻考验。
  
  蝗灾尤甚,其势迅猛,破坏力极强,若处置不当,流民四起,盗贼蜂拥,动摇国本并非危言耸听。
  
  “传旨,”李世民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。
  
  “令山东道诸州即刻组织官民扑杀蝗虫,不得有误!另,命民部即刻调拨钱粮,准备赈济事宜。召三省宰相、民部、工部主官,即刻两仪殿议事!”
  
  几乎在同一时间,东宫也获知了山东蝗灾的消息。
  
  李承乾握着那份薄薄的信报,手指微微收紧。
  
 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,并非朝堂之上如何议政,而是信报中那句“田稼啃食殆尽”背后,又将有多少农户面临绝境?
  
  是否会重现“鬻妻卖子”的惨状?
  
  他挥退左右,独留李逸尘在偏殿。
  
  殿内烛火摇曳,映照着两人沉凝的面容。
  
  “山东蝗灾,先生已知晓。”
  
  李承乾开门见山,语气急促。
  
  “朝廷必会下令扑杀、赈济,然此类天灾,往往旧法效果不彰,徒耗钱粮,百姓苦难依旧。学生……心实难安。”
  
  他看向李逸尘,眼中带着希冀。
  
  “先生可有良策?”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