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0章 非常之时,或需行非常之策。(求大佬给个月票呗,晚上我多更)
第130章 非常之时,或需行非常之策。(求大佬给个月票呗,晚上我多更) (第1/2页)他的眼神充满了希冀。
李逸尘过往展现出的种种“先知”与“奇谋”,让他下意识地认为,或许这一次,也能有不一样的答案。
李逸尘目光平静,迎上太子焦灼的视线。
他心中了然,这场蝗灾,既是危机,也未尝不是一次将更务实、更科学的理念灌输给这位储君的机会。
在这个时代,面对天灾,除了被动承受和祈求上天,更需要主动的、基于认知的应对。
“殿下忧心黎民,此乃万民之福。”
李逸尘缓缓开口,声音沉稳,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。
“蝗灾虽厉,却非完全不可制。朝廷旧法,有其效用,然或可补益,使其事半功倍。”
李承乾精神一振,身体不由自主地前倾。
“请先生细说!”
“其一,在于扑杀之器与法。”李逸尘道。
“官府组织扑打,往往号令一下,百姓蜂拥而上,各凭手脚,效率低下。臣以为,可由朝廷统一规制,赶制一批简易有效的扑杀工具。”
“工具?”李承乾疑惑,“无非树枝、扫帚之类……”
“不止于此。”
李逸尘摇头。
“可令工匠以粗布、麻绳制作大型兜网,柄长而网深,数人协作,挥网兜捕,远胜徒手。亦可制作一种‘粘竿’,以长竿顶端涂覆特制胶液,于蝗群密集处挥舞粘黏。”
“此等器具,结构简单,材料易得,可由朝廷下发图样,令灾区就地赶制,或由邻近州县支援,能极大提升扑杀效率。”
李承乾眼中一亮,这确实比盲目扑打要强得多。
“此法甚好!可即刻禀明父皇,推行下去!”
李逸尘点点头,继续道:“其二,在于扑杀之外,另辟蹊径。臣闻,蝗虫喜干燥,畏潮湿与某些气味。”
“可在田亩垄埂、蝗虫聚集之地,广泛撒布石灰。”
“石灰?”李承乾又是一怔。
“此物多用于墓葬,亦可杀蝗?”
“可。”李逸尘肯定道。
“石灰遇水放热,且其性燥烈,蝗虫沾染,可损伤其体表,抑制其活动,甚至直接致死。”
“大量撒布,可形成隔离带,延缓蝗群移动,为扑杀争取时间。且石灰价廉,易于获取,虽不能根除,却可作为辅助之法,多管齐下。”
李承乾连连点头,将这些一一记在心里。
李逸尘所言,虽看似简单,却都是以往未曾系统运用过的思路,令他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。
若能将扑杀工具与石灰之法并用,或许真能比以往更有效地遏制蝗灾蔓延。
然而,李逸尘接下来的话,却让他瞬间瞪大了眼睛,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“其三,”李逸尘的语气依旧平稳,却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。
“在于一个‘吃’字。”
“吃?”李承乾猛地站起身,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与惊骇。
“先生!万万不可!你……你有所不知啊!”
他急急道,语气中甚至带上了几分教训的意味,仿佛生怕李逸尘因不知内情而闯下大祸。
“蝗虫一旦成灾,便身带剧毒!”
“史书有载,前朝乃至本朝初年,皆有饥民无奈捕食群聚飞蝗,结果上吐下泻,头晕目眩,重者顷刻毙命!”
“此乃常识,民间皆云此乃‘蝗神’之怒,天罚不可亵渎!有些地方甚至还要祭祀‘蝗神’,祈求其离去!”
“如何能吃?先生此议,断不可行!”
他因激动,气息都有些急促。
食用蝗虫?
这想法太过骇人听闻,简直是与流传已久的经验和民间信仰背道而驰。
李逸尘看着李承乾激烈的反应,心中并无意外。
他自然知道蝗虫一旦群居,蝗虫体内含有苯乙腈及其转化物氢氰酸的毒性问题。
也清楚这个时代人们对“蝗神”的敬畏。
他提出此议,本意就是要打破这种基于片面经验和迷信的认知壁垒。
“殿下稍安勿躁。”
李逸尘声音平和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。
“臣所言‘吃’,并非指那漫天飞舞、色泽暗黄的成群飞蝗。那些蝗虫,确实有毒,食之有害。”
李承乾一愣:“那先生是指?”
“殿下可知,蝗虫并非天生如此。”
李逸尘耐心引导。
“在其羽化飞翔、聚集成灾之前,尚有若虫阶段,俗称‘蝻’。此物体色青绿,跳跃于草甸田间,并未聚集,此时其体内并无毒素,民间亦有孩童捕捉烤食者,并无大碍。”
李承乾若有所思,他依稀记得似乎有此说法,但印象模糊。
“即便已成飞蝗,”李逸尘继续深入解释道。
“其毒素之根源,在于其群聚时体内产生的一种‘秽气’,此气可转化为剧毒。”
“然此毒有一特性——惧火畏高温。若能以烈火长时间炙烤,便可将其毒性化解大部。”
他看向李承乾,目光清澈。
“故而,食用蝗虫,关键在于区分其态,并佐以正确的烹制之法。散居之绿色蝗虫,无毒或微毒,可食。”
“群居之飞蝗,需捕获后,以沸水烫杀,再置于猛火之上,彻底烤透,方可破坏其毒。”
“若只是简单炙烤,火候不足,则毒性难除,依然危险。”
李承乾听得目瞪口呆,这番解释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。
将蝗虫毒素与“秽气”、“火攻”联系起来,听起来匪夷所思。
“先生……此言当真?”
他声音干涩,带着巨大的怀疑。
“此事关乎万千性命,绝非儿戏!若有一丝差错,便是酿成惨剧!”
“臣岂敢妄言。”
李逸尘神色郑重。
“殿下若不信,可先行试验。于蝗灾区捕获少量飞蝗,按臣所言之法,以沸水烫过,再以猛火长时间炙烤,然后……寻那待决之死囚试食,观其反应,便知真假。”
“若无恙,再逐步推行。此法,至少可为灾民提供一条补充食源之路,总好过观音土、树皮草根。”
听到“死囚试食”,李承乾紧绷的神色稍稍缓和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