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8章 盛大开幕
第128章 盛大开幕 (第1/2页)民国十九年,九月二十八日,拂晓。
奉天城在一种历史性的悸动中苏醒。
晨光尚未完全驱散秋日的薄雾,但整座城市的心脏早已开始为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盛会而强劲搏动。
街道被洒扫得一尘不染,每隔十米便肃立着一名东北边防军宪兵,军容整饬,目光锐利而克制。
主干道两侧,簇新的青白旗与此次会议的会旗——依旧是青白底,中心缀以金色禾穗齿轮环绕“救国”字样的圆形徽章——交替悬挂,在微凉的晨风中猎猎作响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在光复宾馆三楼临街的客房内,来自《大公报》的资深记者陈敬轩,正对镜仔细整理着藏青色的长衫。
他几乎一夜未眠,眼眶微显疲惫,但那双见证过无数风云变幻的眼睛里,却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。
窗外,隐约传来军乐团反复排练《救国会议进行曲》的雄壮旋律,那旋律庄重、昂扬,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力量的气魄,与他听惯了的北平或南京的曲调截然不同。
“秩序…效率…希望…”
陈敬轩喃喃自语,指尖拂过桌上那份制作精美的会议手册。
手册内页,会议议程、代表名单、座位图、甚至奉天交通美食指南,一应俱全,考虑之周详,令他这位老报人都叹为观止。这绝非旧式军阀割据的粗犷做派,而是一个志向高远、准备充分的现代政治实体方能展现出的气象。
他将那枚大会发放的、沉甸甸的铜质纪念章郑重别在胸前,深吸一口气,仿佛要將这历史时刻的空气都吸入肺腑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与此同时,隔街相望的东北饭店顶层套房,伦敦《泰晤士报》远东首席记者詹姆斯·威尔逊,正就着台灯的光晕,在便携打字机上飞快地敲击着。
键盘的嗒嗒声与他澎湃的思绪共振。
“凌晨五时,奉天。”
他写道,
“这座城市如同一部精密上弦的机械,为‘国民救国会议’的开幕做著最后的校准。
街道洁净得令人惊叹,宪兵执勤规范,与上海租界巡捕的跋扈或南京军警的散漫形成尖锐对比。
一种沉默而高效的力量感弥漫在空气里,暗示着此地的主人绝非等闲。
今日于此开幕的会议,其组织水平所展现出的现代性与专业性,已远超南京政府所能企及的任何集会。
这或许不仅是另一场政治博弈,更可能是一个古老文明试图挣脱泥沼、迈向复兴的关键转折点。”
他停下笔,望向窗外。
一队身着统一蓝色制服、臂戴“服务团”标识的东北大学学生正精神抖擞地走向各自岗位,他们的年轻面孔上洋溢着参与历史的自豪感。
威尔逊敏锐地意识到,这股蓬勃的朝气,或许才是这个新兴政权最宝贵的资产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七时整,奉天城彻底醒来。
各代表团下榻的宾馆门前,专用的客车已准备就绪。
车牌清晰标注着“华北”、“华南”、“华侨”、“工商”等字样,调度井然。
陈敬轩在宾馆门口遇到了他的引导员——东北大学中文系的女生张薇,胸牌上是醒目的“128号”。她笑容明朗,举止得体,熟练地引导陈敬轩登上“华北-07”号客车。
“陈先生,您的座位在第三排靠窗。车程约十五分钟,这是您的瓶装水和今日议程的最终定稿版。”
女孩的声音清脆悦耳,业务熟练。
客车内,来自平津教育界、新闻界的代表们低声交谈,语气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。
南开大学的王教授指着会议手册啧啧称奇:
“连茶歇的糕点出自哪家老字号、用的是关东糖还是西洋方子都标注清楚,这份心思,真是绝了!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詹姆斯·威尔逊选择步行前往东北大学,他需要更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。
他注意到,每一个十字路口都有双语指示牌和面带微笑的引导员。
沿途的警察并非简单地站岗,而是主动为代表车队疏导交通,姿态专业而礼貌。
他在笔记本上速记:
“城市管理的水准,直追欧洲二流首都。公共服务的意识已深入人心,这绝非短期可成。”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七时三十分,东北大学“汉钦楼”礼堂入口已是人流如织,却忙而不乱。
签到处设置了多个通道,工作人员效率极高,核对身份、发放资料袋(内含最终议程、席位图、纪念章、奉天风物志、甚至一张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)、引导入场,流程顺畅无比。
陈敬轩在“新闻出版界”签到处领到了他的资料袋。
他打开那本精致的《奉天风物志》,扉页上“携手同心,共纾国难——张汉钦”的题词让他心神激荡。
这不是简单的客套,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承诺与号召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詹姆斯凭借特殊的银色记者证,通过了额外的安检(礼貌且高效),被引至二楼视野最佳的“国际观察员及记者席”。
美联社、路透社、塔斯社、哈瓦斯社的同行们几乎都已到场,架设相机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