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乡邻围观:韩小子做饭比酒楼还香?
第21章 乡邻围观:韩小子做饭比酒楼还香? (第1/2页)开元二十五年,秋八月二十六,午时末。
王承嗣的声音刚落,韩家院门口的空气瞬间凝住。那两个随从脸色煞白,攥着木棍的横肉汉子手劲松了松,又硬着头皮辩解:“王县尉,这是我们刘老爷……”
“刘万山是盐商,不是官。”王承嗣往前迈了两步,褐色官服的下摆扫过门槛,腰间横刀随动作轻响,眼神冷得像寒冬的冰,“津门镇的规矩,是不许仗势欺人、强买强卖。你们堵着韩家院门,还想动手,眼里还有王法吗?”
横肉汉子被噎得说不出话,另一个随从更慌,悄悄往后退了半步。周围的乡邻也跟着附和,七嘴八舌地帮腔:“就是!刘万山凭啥不让韩小子卖盐?”“王县尉说得对,得讲王法!”
韩澈心里悄悄松了口气——原来这就是津门镇的县尉王承嗣,看着倒不像那种偏袒豪强的官员。之前他还担心刘万山找了官面上的人撑腰,现在看来,王承嗣似乎更看重规矩。只是他怎么会突然来这里?难道是听到了院外的动静?
“还不快走?”王承嗣瞥了那两个随从一眼,声音没提半分音量,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。两个随从如蒙大赦,连滚带爬地跑了,连一句狠话都没敢留下。
院门口的乡邻顿时热闹起来,围着王承嗣道谢,又转头对着韩澈夸赞:“韩小子,多亏你硬气,不然今天还真要被他们欺负了!”“是啊,你这盐好,菜也好,以后我们都买你的盐!”
韩澈笑着拱手,礼数周全:“多谢各位叔婶捧场,也谢谢王县尉解围。”
王承嗣摆了摆手,目光却落在了灶台上的铁锅上——锅里还剩小半盘红烧肉,油光锃亮,浓郁的肉香顺着风飘过来,勾得人鼻尖发痒。他鼻翼动了动,看向韩澈:“你这做的是什么?闻着倒挺香。”
“回县尉,是红烧肉,还有刚才炒的芥菜。”韩澈赶紧应声,心里却悄悄绷紧了弦——官场上的人说话向来有分寸,王承嗣突然问起菜味,不会是想挑什么毛病吧?
“红烧肉?”王承嗣又往前走了两步,站在灶台边,目光扫过锅里的肉,又落在旁边碗里剩下的青菜上,“我在镇上酒楼也吃过红烧肉,味道没这么香。你这是用了什么法子?”
“也没什么特别的,就是先把肉焯水去血沫,再用大火炒出油脂,加些调料慢炖。”韩澈尽量把话说得简单,绝口不提“现代烹饪”的说法,只找了个常用的借口,“炒青菜也是,大火快炒,少煮,能保住菜的脆劲和香味。这些都是之前听行脚商说的法子,试着做了做。”
“大火快炒?”张二婶凑过来,笑着帮腔,“王县尉,刚才韩小子炒的芥菜,脆生生的,还带点酸,比酒楼里煮得软烂的菜好吃多了!我活了四十多年,还是头一次吃这么香的青菜。”
“是啊是啊!”李大叔也跟着点头,语气里满是赞叹,“那红烧肉更别说了,离着半条街都能闻到香味,我家小子刚才还闹着要过来看看呢!韩小子,你这手艺,比镇上‘悦来楼’的大厨还厉害!”
“悦来楼”是津门镇最好的酒楼,平时只有乡绅和富商才消费得起。韩澈没料到乡邻会把他的菜和酒楼相比,心里掠过一丝意外,随即又生出几分底气——现代家常菜的做法,在大唐果然有“降维打击”的效果,只是这层底细,绝不能露。
婉儿抱着韩澈的胳膊,仰着小脸,语气里满是骄傲:“我哥做的菜就是最好吃!昨天的红烧肉,我吃了两大块!”
赵氏走过来,笑着给王承嗣行了个礼,语气谦和:“王县尉,让您见笑了。澈儿就是瞎琢磨,没想到能入您的眼。要是不嫌弃,锅里还剩点肉,您尝尝?”
王承嗣愣了一下,随即摇头笑了:“不必了,我还有公务在身。只是听人说,津门村有个小子改良了晒盐的法子,晒出的盐又白又细,比官盐还好,特意过来看看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